放手的妈妈,成就孩子开挂的人生 ——从高晓松的成长谈亲子关系


1


近日,在众多大瓜令群众应接不暇之际,高晓松凭两件事持续高居热搜。


一是4月29日,高晓松在微博回应来自武汉大学的网友“磊磊学长”作为2020届毕业生的焦虑和迷茫。“磊磊学长”发文问:高晓松曾说过年轻人要追求“诗和远方,爱与自由”,但面对当下环境我们这代人还配拥有梦想吗?高晓松发长文回应:每代人都会面临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境遇,并不需要过于担忧,并且梦想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追求金钱与权力也没什么丢人的。爱与自由是人的本能,诗和远方则是每个人心中的净土。“也许慌张就是青春本身,等有一天你不慌张了,青春就从指缝中溜走了”。

二是自5月4日晚开始,高晓松动用了半生的资源,组织群星进行了“相信未来”的网络义演。群星汇萃,大咖云集,130余组华语音乐人接力上阵,堪称中国音乐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义演。高晓松担任总策划,主持人是白岩松、汪涵和华少。王菲、朗朗、周迅、老狼等多位知名音乐人,在家里、工作室里、录音棚里、甚至是室外等环境下为观众带来了鼓舞人心的表演,用音乐鼓励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相信未来”义演在网上引发强烈反响 。5月4日至5月10日,“相信未来”三场义演及“未来有约”专场四场演出累计吸引4.4亿人次在线观看,而其创意、策划、制作只有短短15天。提及这15天幕后的筹备过程,高晓松十分感慨:“感谢温暖江湖。”


也许有人会问:高晓松,凭什么?


0515-1.jpg


文青、音乐人、制作人、电影导演、脱口秀主讲人、综艺导师、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跨界才子的人生,真可谓"开挂"了。


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高晓松尽管被所有网友黑为“矮大紧”,但面对他掩盖不住的才气,还是有无数人虔诚地奉上了膝盖。


先来看看他的简历:

1969年11月14日时出生于北京,

1988年的他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合辑,

1996年推出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

2011年11月8日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的高晓松从北京东城区看守所获释,2012年随笔集《如丧》出版。

2012年3月主持脱口秀栏目《晓说》开始播出。

2014年4月监制的电影《同桌的你》上映。2015年7月15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董事长。

2016年 9月19日,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筹)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在内部发表公开信,阿里音乐原董事长高晓松已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没错,这些都是高晓松的生平,分分钟碾压众多人的成就。


中国新闻周刊评价道:

“他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被许多媒体评为中国原创音乐典范之作”


凤凰音乐评价他说:

“当年的一首《同桌的你》,不知打动了多少多愁善感的学子,而且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无数人深藏在心底的经典歌曲。”


许巍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词曲作者高晓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你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是少时高晓松的妈妈告诉他和妹妹的一句话。


0515-2.jpg


在《如丧》中,高晓松有一篇给妈妈新书写的贺词:

“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高晓松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不是符合高知家庭原来所期望的科学家、院士,或者埋头苦干的工程师,而成长为他自己想成为的自己,我想,这和他母亲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2


1990那年夏天,暑假过完,二十岁的高晓松作为清华大学1988届电子工程系的学生,该返校升大三了。可此时的他和老狼在海南,被驻唱歌厅“辞退”,两人攥着一把零钱,算来算去都不够两人回京的路费。


后来高晓松做了一个决定,给老狼买了一张回京的机票,自己留了够买一张去广州的末等舱船票,决定台风一停就上广州。


1990年8月底终于抵达广州的高晓松,身上只剩10元钱一张,毛票几张。之所以选择去广州,是因为当时毕业于牛翻天的北京四中的高晓松,除了大部分都考入清华北大的同学,只有中学时4班的一个女生在广州中山医科大,6班的一个男生在中山大学,且那个男生还一直怀疑他女友与高晓松有染,即使是假想情敌,也肯定不受待见。


高晓松先去找那女生,蹭了一顿饭,看看人家"实在没有让我住她男朋友宿舍的良好意图",只好“厚着脸皮摸到风景如画的中山大学找到冤枉情敌喝酒",情敌收留高晓松一夜,第二天下午把还在宿舍睡觉的他摇醒,递给他一张去厦门的末等舱船票,说是白送。之所以目的地是厦门,高晓松说,"我估计那是从广州出发最便宜的船"!


到了厦门,身上仅剩10块钱的他摸到厦门大学,一脸颓废地在一教学楼的楼门口檐下躲雨,过来一个长发青年问他:“你是画画的?”“不是。”"那你是搞什么的?""我,搞音乐的吧。"不敢用肯定的语气,因为高晓松“实在不知道是我搞音乐还是音乐在搞我”……长发青年是夏大教美术的袁老师,古道热肠地把流浪歌手高晓松领回了家——一厦大青年教师的筒子楼,一十几平米的单间宿舍。且屋里还住着袁老师怀孕的妻子,堆满了袁老师的画。


管吃管住一个月,高晓松偷着用学校传达室的电话给妈妈打了个长途,他在《如丧》中如此描述那次对话:

我:“妈妈——”

妈:“你在哪?”

我:“厦门。”

妈:“干嘛呢?”

我:“没事,没钱回来。”

妈:沉默。

我:“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妈:“我的地理知识没出错的话,厦门应该是个码头。”

我:“是的。”

妈:“我没记错的话,你20岁了。”

我:“是的。”

妈:“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在有码头的地方活不下去吗?”

我:“好吧,我懂了,我偷打的电话,不多说了。”

挂了。

……


timg (3).jpg

(高晓松和母亲张克群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高晓松的妈妈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孩子开学了,放着别人挤破头进不去的清华大学不上,跑到厦门,好歹给你打个电话,还不疯了似的立刻赶过去把他押回来,竟然拒绝给孩子路费?!


高晓松的妈妈就拒绝了,因为在此之前,高晓松的父母曾和高晓松实践了一个赌约:父母见高晓松放假在家什么也不干,就整天写些豆蔻小诗,于是问:“你未来就打算靠写诗弹琴谋生吗?”晓松同学答:“正是!”一番辩论后,父母觉得该让高晓松体验一下现实生活,于是他们达成一个约定,把高晓松从北京火车站送上去天津的火车,上车前搜身,一分钱不许带,如果晓松同学能靠琴和诗歌生存一星期,如期归来,那父母便不再干涉他的任何选择。


两天后,饿得红毛眼绿的晓松同学主动要求被接回北京,家里摆着一大桌美食,他狼吞虎咽之后摸着肚肚准备接受父母的奚落,但是"他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字不提,并且始终没人提起这件事……”


暑假,高晓松和老狼南下海南,他贼心不死的再次出走,流浪是每个文艺青年青春时代的普遍理想。


但高晓松的妈妈此时可能意识到,每个人,终将要靠自己去成长,长成参天栋梁,或者歪脖子的废材,那是他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和自由。


给他最初的培育,等他有能力扎根的年龄,放手让他自己去长,而不是非要按着自己的喜好,把一棵大树扭曲成你案上的盆景。


让孩子去历练,去体验,他才能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0515-3.jpg


3


高晓松的妈妈是何许人也?她为何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呢?网上关于她的简介如下:

张克群,女,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

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现退休定居美国。

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


关于高晓松母亲的家庭背景,更是闪瞎很多人的眼睛。外舅公施今墨是著名的中医大师、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外婆一支可追溯至清雍正时期的山西巡抚陆钟琦。


0515-4.jpg

(高晓松母亲,张克勤女士)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建议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痴迷一生。妈妈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高晓松(为母亲张克群的书《红墙黄瓦》序)


这是高晓松眼中的妈妈。


——真正活出自己、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把自己对生存的焦虑和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活好自己,赢得孩子的钦佩,身教胜于言传。


4


据统计,高晓松主讲的《晓说》在优酷累计观看量超过5亿,而当前正在爱奇艺连载的周播节目《晓松奇谈》每期观看约在6000万左右。


通过这些节目,高晓松向观众传达出一个独立知识分子所应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


晓说的核心思想我认为是“启蒙”和“普及常识”,通过类似朋友聊天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尽量还原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去除教科书对我们思想的毒害,鼓励观众用更加理性和人性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而这个恰恰是我们很多人缺乏的。


看得越全面,观点才越客观。


0515-5.jpg


高晓松游历过很多“远方”,因此才有现在的思想。而他迈向远方的步伐,来自妈妈的放手和鼓励。


妈妈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着高晓松对女儿的教育,他曾对媒体谈起:“见多识广,独立而有主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长大后才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而让孩子自由探索,见识到丰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构安全感。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应是控制者,而应该是抱持者。


"抱持"的理念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提出的,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最基本的。


什么是"抱持"?一个人最初体验到被"抱持",是在他婴儿期第一次被放在地上的感觉。


离开了子宫中安全而且紧密的保护,婴儿落到了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摔落在地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而如果婴儿感觉到母亲“双臂环绕”在身边,那他就有勇气迈出人生的第一步。那个环绕的双臂圈出一个空间,让婴儿去探索世界,那个环绕的双臂跟随婴儿自己的步伐,而不是控制婴儿走的路线。


而当婴儿不需要手臂的时候,便撤回双手,换成目光的注视。


我个人这样理解抱持:我时刻关注,但我不担忧、不控制,只要你需要,我随时都会给你支持。


我一直在你身后,不远,不近。


父母的抱持,是孩子应对外界的底气。


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给孩子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物质,而是支持孩子活出自我。当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明白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生命必经之路,信任孩子可以从挫折中增长智慧和能力,从容应对离开父母后独立的人生。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做到很难,但是我们看到,高晓松的母亲做到了。


放手的对立面是控制,放下控制,给予信任,尊重孩子独立成长的节奏,这是为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


作者简介:

野子,原名李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督导师、沙盘游戏写作导师、舞动治疗师、全国多家公益组织心理疏导志愿者、历任十余年电台心理夜话类节目主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玫瑰生涯.女性幸福人生全攻略》、诗集《地脉》、《静美之季》等。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