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连环催,您遇到哪几催?

夺命连环催,如影随行

“医生,我最近心烦、焦虑、睡不着,我父母总是催我相亲。我好怕和他们打电话,一打电话就会争执。但我不打电话,他们又会道德绑架我,说我不孝,还不如不供养我读书。我感到左右为难……”一位25岁的女性在精神科就诊时说。

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青年报》一项2021名未婚青年调查结果显示,68.2%的受试者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试者表示在春节里“被催婚”会增加走访亲友的压力。

● 北京单身赵小姐,30岁,遇到了催恋、催婚;

● 上海已婚钱小姐,32岁,遇到催生、催房;

● 深圳已婚孙女士,35岁,遇到了催交父母的养老保险,以及为确保父母将来能土葬需要其提前给父母买墓地……

催学、催就业、催恋、催婚、催生、催房、催车、催交养老保险、催买墓地,您又遇到了哪几样呢?

到底在催啥?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系统里的一员,会受到系统规则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于是,便有了各种形式的“小团体”。例如,在大学里的老乡会、毕业后的校友会、以各种名义建立的微信群……目的就是为了大家能够相互依靠,互帮互助,其本质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宗族),是最重要的集体/团体组织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祖祖辈辈曾面临过不计其数的环境动荡和生死存亡时刻,稳固的家族关系为我们个人、家庭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保障。

家族思想其实是一种系统思维,强调整体利益以及个人对家族的责任。提高家族集体的社会地位,让家族发展的更强大,也会反过来增加个人的利益。如果在家族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则往往容易造成系统内部的失衡与不团结,从而使得家族衰弱,最终也会影响个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离开家族,也意味着改变自己的生存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我们的前辈们深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故而认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是生存发展所必须的。

在当下,中国社会系统,仍然是以家庭为基本的组成单位,家族思想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前辈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然而,最近一百多年,中国经济快速腾飞,行业多样化快速发展,全球文化不断交融,宗族存在的必然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宗族思想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冲击。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单打独斗”照样可以不必为生存忧虑,并且可以不受来自家族团体的过多约束。他们更追求不断增加自我价值,在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

从心理学上讲,是个体实现了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变,或者说从生存发展的层次,转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层次。通俗的说,就是实现了从“应该做什么”到“喜欢做什么”的转变。在这种思想中,婚姻不是幸福的必需品,生子也不是完整人生的必须。

这种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宗族思想往往存在巨大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出现了夺命连环催的现象。因而,“夺命连环催”的背后,是两种不同思想的较量,也是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夺命连环催背后的女性偏见

长辈们在夺命连环催的时候,虽然被催的对象不分男女,但如果被催促对象是女性,往往会拿着女性随着年龄会掉价的论调说事,比如:

● “不生孩子,过了生育年龄,以后老了没人照顾”

● “女强人是不会幸福的”

● “女性只有做妈妈才会幸福”

● ……

这隐含了对女性的偏见、物化,以及女性往往在婚姻市场里处于劣势的现实。

而现在的年轻人则往往认为女性不应该被年龄定义,不应该只当家庭主妇,不应该被物化。

事实上,力求满足诸如“兼顾事业与家庭”的“现代独立女性”的完美形象的期许,是给女性拷上了“自由平等”名义的枷锁,呈现了一种悖论,既是解放性的,又是压迫性的。即另类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单纯的家庭妇女,作为个体对家庭和社会的奉献与价值,容易被漠视或被贬抑。

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女性,比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或当代思潮的人,面对更多内心的挣扎和压力。因为她们不仅想要成为符合传统思想的贤妻良母,又想有女性主义追求的独立自尊的一面。

如何积极应对夺命连环催?

面对夺命连环催,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01

反思自己内心的理想形象或生活方式,制定出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即:

● 明确具体

● 具有可测量性

● 可实现性

● 相关性(总目标和分目标相关)

● 时限性(在多长时间内达到)

02

主动和长辈们沟通自己的目标,强调目标中的SMART因素,态度是合作协商性的,必要时做出妥协,这有利于争取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增加可实现性。

03

在与家人沟通中,对长辈的不同的观点,保持好奇、尊重并倾听的态度,对彼此的差异保持开放性,发掘找到他们这种差异观点背后的积极意义;甚至,参与他们的活动,开阔视野,增加自己的灵活性,从而打破对其他人想法的隐性偏见,更有利于尊重彼此的不同。

04

在沟通中,尊重多元的生活婚恋观,并注意用词,避免使用“贬低”他人想法的词汇。

一个使用这些应对策略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传统对话风格:

父母:你怎么还不相亲?

孩子:你们不理解我。

父母:我们都是为你好。你都这么大了,越大越难找

孩子:你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


合作、SMART原则风格:

父母:你怎么还不相亲?

孩子:你们很担心我。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

父母:你总是这么推三阻四,你都这么大了,越大越难找。

孩子:抱歉,其实我想在自己工作5年后,有了一点工作经验后,到国外去进修,到时候也会结识一些有能力的同龄人,包括异性。

父母:你都这么大了,还要等5年?

孩子:其实,也不一定5年,我这2年的计划……


当我们理解了“夺命连环催”背后的逻辑和深层次原因后,希望每位面对夺命连环催的男同胞或女同胞,都能游刃有余的应对。

参考文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326566549435002&wfr=spider&for=pc

转载来源:精神卫生686

作者:徐佳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