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生命之美。
      前不久看了部电影《特别响,非常近》,影片讲述了美国911事件后,一个痛失父亲的八岁小男孩的心路历程,令人心碎的故事,让人感动的疗愈过程。特别响,非常近。这是一种真切迫近的恐惧之音,相信也是当下许多人的情绪体验。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这个庚子年的春天来得有些曲折。突然离死亡与丧失那么近,那么真切,很多人深陷恐惧与焦虑之中。                 有研究表明,重大的公共事件后,各种心理问题造成的健康损失是不可估量和深远的。Peter Shabad在他的情绪治疗室里说:“灾难潜伏着,创伤与丧失,贯穿了我们一生。”那么,既然伤痛不可避免,我们如何面对它,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辩证行为疗法在一些焦虑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疗效得到肯定,其核心理论是利用哲学思维,找出事物的两面性,帮助我们在接纳和改变中寻求平衡,从而走出心理阴霾重获健康心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先来看看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1) 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打开电视和手机,大量的疫情信息涌入我们的视野,那些令人紧张的防疫的行动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情绪的促发事件。 (2)我们会被动或者主动去关注疫情,这些行为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注意和觉察也是情绪产生的条件。 (3)对事件的诠释是引发情绪的关键,而非事件本身。要知道,你我绝非是事件中的唯一经历者,为什么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就像沙漠里的半瓶水,有人看见了末日有人却看见了希望,这就是诠释的重要性。 (4)与情绪有关的还有情绪的生理体验与表达。情绪体验是指我们感觉到的与情绪有关的生理反应,例如“心悸心慌、肌肉紧绷、脸红出汗”等,这些体验都是交感神经紧张兴奋的表现,它们都具有相应的内在表达,例如“心悸”是恐惧引起的想要回避不良事件的冲动,“肌肉紧绷”是紧张情绪下担心自己的身体安危,想要寻求帮助的表达方式。 (5) 识别和理性分析情绪,当我们体验和表达情绪后,我们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并加以命名。 (6)强烈的情绪对于身体功能与行为都有强大的后续影响,有些影响又会成为促发情绪的事件,因为恐惧而紧张,因为紧张而恐惧时有发生,从而使得情绪强度不断升级。     当我们了解了情绪的产生,便有了调控它的切入点,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这种情绪反应是机体防御的正常反应,如果一味地试图推开它,只会适得其反,要认识到情绪的功能,接纳它存在的同时,进行适度调适。 (2)加强自身防护措施、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改变促发事件。通过适当锻炼和加强营养来增强机体抵抗力。利用身边的支持系统,与亲朋诉说自己的心情,相互关心和鼓励。 (3)减少浏览疫情信息,避免信息过载而加重心理负担。适当分散对促发事件的注意力,转而关注自身关注当下,可增加阅读、听音乐、做家务、追剧的时间;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避免机体过度劳累。 (4)相信科学,独立思考,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根据事实来改变对事件的诠释。 (5)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冥想、做瑜伽等方式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借着改变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肌肉的紧绷程度来改变情绪。 (6)学习观察和命名情绪。对于一些相应的生理反应有基本的识别,认识到恐惧、焦虑、愤怒、无助等的常见情绪的生理体验和理性分析这些体验的内在表达。 (7)发现情绪在不断升级时,需要提醒自己是否是对情绪事件过于关注和敏感,要及时转移注意力,实行自我管理。      “人类高度发达的同时,也高度的脆弱。丧失的遗憾和死亡的黑暗更凸显生命之光辉。”所谓祸福相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出现的各种情绪,特别是恐惧、焦虑等不适情绪也是有两面性的,它们一方面让我们不舒服,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自我保护的行动。所以,在体验不适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功能,接纳它存在的同时,进行适度的调节。     “因为无常所以美丽,因为无常所以珍惜。”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伤痛,也让我们感动于生命的顽强,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有了更多与自己静心相处的机会,更多去思考和规划未来,去深刻体悟生命的价值。
薛莲
主任医师丨心理精神科
二级甲等 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