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专家怎么说:精神疾病患者如何对待停药?
对于精神疾病,用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不过,即使治疗见效,每位精神疾病患者大概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何时能够停药?如何停药? 现实中,很多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大多倾向于尽早停药。在他们看来,服药会有药物反应,会造成心理阴影。他们会认为:“服药就说明病没好,不服药才说明病好了。” 这种想法其实很荒唐。服药不服药,疾病都客观存在。不服药,疾病就倾向于加重;服药,疾病就倾向于被控制,关键是你选择哪一种处理方法。 很多患者急性期服药是被动的,就是说不得不服药;等急性症状消失,进入维持期,不管医生怎么嘱咐,也非要冒险停药。关键是当停药后,精神疾病并没有立即发作,这就给他一个鼓励:看,不服药没事吧! 一、药物好比江河的堤坝 可是,问题就这么简单?让我们来看一个比喻。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药物,就像江河的堤坝。拆除了堤坝,不会立即发洪水;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夏之交,汛期到来,洪水就会泛滥。那时临时再修堤坝,已经来不及了。 在这个比喻中,洪水泛滥相当于精神疾病复发;维持用精神药物相当于筑堤坝,药物的花费及其不良反应相当于筑高堤坝的代价;维持期减少药物剂量相当于拆低堤坝;不维持服药相当于完全拆除堤坝。 如果堤坝高,遇到发洪水也不怕;如果堤坝低,洪水来了可以临时加高堤坝;但如果没有堤坝,洪水来了,临时赶筑堤坝根本来不及,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现实中,很多患者停药后,疾病是在数月后复发,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一来,结论就很清楚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能轻易停药,不然复发可能性非常大;维持用药期间,可以适当降低剂量。这样即使出现复发迹象,至少还能抵挡一阵,然后快速调整用药,遏制疾病复发。 二、如何具体处理停药 下面概述一下,不同的精神疾病如何停药。 1、精神分裂症 关于精神分裂症,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第一次发病,病情缓解后至少维持服药1~2年;第二次发病,病情缓解后至少维持5年,甚至终生。 问题是,第一次发病缓解1~2年后,就真能停药吗?统计表明,即使维持服药,第1年的复发率是40%;不维持服药,第1年复发率是70%,第2年复发率是90%。可见至少维持1~2年的说法,只是水中月亮,捞不上来的。 那么患者说:好,我认了,长期服药,不停药。可是药物副反应大,我减一些剂量总可以吧?——可以,精神分裂症理想的维持剂量是最低有效量,问题是这最低有效量是多少?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有两个原则:一,疾病不复发;二,不良反应小到基础上看不出来。 疾病不复发好理解,就是不再出现精神症状。如果复发,早期总有苗头的,包括失眠、厌食、不理人、易激惹等。出现这些苗头如不及时加药控制,患者几天后就不承认自己有病,不再肯服药;再往后,妄想幻觉就冒出来了。有的患者再次发作症状,会与上一次如出一辙。 所以,对家属来说,要死死盯住复发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要请示医生及时增量。这就相当于消防员死死盯住刚熄灭的余烬,死灰一旦复燃,立即喷水。 “不良反应小到基础上看不出来”,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指完全没有不良反应。如果完全没有不良反应,则服药与不服药一个样,这样药量就太低了。因此,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指患者自己有主观感受,如疲劳感、镇静感的程度,轻得外人看不出来,且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 2、双相抑郁 关于双相障碍,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因为病情重,故缓解后1年内70%的复发;普通门诊患者病情相对较轻,故缓解后1年内50%的复发。所以双相障碍倾向长期维持服药;青少年(13~19岁)第一次发双相抑郁,倾向终生服药;相抑郁期间有过自杀未遂的,倾向终生服药。 双相躁狂第一次发作,维持服药1到5年;第二次发作,维持服药5年到终生。缓解期间可以酌情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但决不能停药。 3、单相抑郁 关于单相抑郁如何停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作不同的处理。 小于40岁的患者,首次发作病情缓解后,可维持服药半年;第二次发作病情缓解后,维持服药两年;第三次发作病情缓解后,维持服药终生。 40岁以上的患者,首次抑郁发作病情缓解后,维持服药两年;二次抑郁发作病情缓解后,维持服药终生。 50岁以上的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就得终生服药。 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年纪大的患者需要维持服药的时间长? 原因在于,青少年抑郁的病因倾向是大脑神经发育不良,治疗缓解后,将来神经代偿性发育完善,故有停药的可能性。当然实际上,18岁以后代偿的能力很小,故每复发一次,这种代偿可能性就下降一些,复发次数越多,越倾向长期服药。 而年纪大的患者抑郁发作,倾向是神经变性所致。既然是神经变性,那么随着年龄的增大,倾向越来越重,故临床治愈后倾向终生服药。 来自转载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