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分离焦虑障碍是指个体离开自己依恋对象后,存在与年龄不相符的、过度的焦虑、害怕、不安,并且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

本病最早可以开始于婴孩时期。对孩子来说,和父母分开时感到焦虑很常见,但大多数孩子随年龄的增长,焦虑感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在小学甚至以后阶段,仍存在严重分离焦虑,在父母尽最大努力时也不能帮助其减轻,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就有可能患上了分离性焦虑障碍,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治疗。

本病也可见于成人,可表现为离开自己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恋爱对象或子女)就会非常不舒服,甚至达到痛苦的地步。当配偶或后代独立做事情时,无法联系上配偶或后代时会感到痛苦。

病因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患者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安全感、以及遗传因素、性格因素有关。


1
环境改变


周围环境的改变,包括搬新家、转学或移民等,都能触发分离性焦虑障碍。


2
压力


充满压力的情境,如父母离异、亲人或宠物死亡。在年轻人中,离开父母家、恋爱和成为父母都可能导致分离焦虑障碍。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就很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那么孩子患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3
父母的过度保护


孩子一直处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中,一旦与父母分离,会加剧儿童在分离时的焦虑问题。


4
遗传


儿童分离焦虑障碍可能具有遗传性因素。


5
性格


患儿常有胆怯、敏感、过分依赖的心理特点。

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离家外出时出现焦虑情绪,感到紧张和不安。


儿童可表现为:


(1)拒绝去上学。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孩子会对学校有一种无理由的害怕,逃避学校而呆在家里,进而造成学业困难和社会隔离。

(2)拒绝睡觉。分离性焦虑障碍会导致儿童失眠,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睡觉,或经常做噩梦,夜间多次惊醒。

(3)粘着依恋对象。如果依恋对象试图离开时,孩子会想方设法粘着你,或是拉住你的胳膊或腿以阻止你离开,甚至哭闹、发脾气等。

(4)担心一些不可预知的事情。你的孩子可能会担心与父母分开后,会发生某些危险事件如走失、被抢劫、被绑架、交通意外等。

(5)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分离时或分离前,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会出现躯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这些不适是多变的。


成人可表现为:


(1)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不沉稳;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极易朝坏处着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可能坐卧不宁,担心出现飞来之祸。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威胁,纯粹是一种连他自己也难以理解的主观过虑。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心慌、出汗、胸闷、呼吸急促、口干、腹泻、尿频、尿急等。

(3)运动性不安:主要包括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全身发抖、肌肉紧张性疼痛及舌、唇、指肌震颤等。

就医

什么时候该就医?


判断你的孩子是否需要专业帮助,可以参照下面的几条“危险信号”。如果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仍无法达到好的效果,意味着需要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1)与年龄不相符的粘人或发脾气;

(2)几周都不去上学;

(3)对离家的极度恐惧;

(4)经常做有关分离的噩梦;

(5)害怕单独睡觉;

(6)过分担心迷路或被绑架,不愿去没有父母的地方;

(7)拒绝与朋友或同龄人交往;

(8)长时间不能适应新环境;

(9)极度恐惧或自私;

(10)持续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呼吸急促、头晕等),尤其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更严重。


如何诊断分离焦虑障碍?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

1.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1)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持续性和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3)持续地、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例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4)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持续和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6)持续性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8)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地抱怨躯体性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

2.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3.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4.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治疗

分离焦虑障碍怎么治?


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对于个别有严重焦虑症状者,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


1
支持性心理治疗


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内心想法的安全地点帮助孩子直面引起他们焦虑的根源,指导患者去适应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其次,尽量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避免太多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变迁。


2
家庭治疗


目的是让患者的父母尽量给予患者更多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了解并评估引起焦虑的家庭因素,纠正患者与父母之间的不良关系,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教养方式,鼓励父母强化患者的独立行为。


3
游戏疗法


有治疗目的的游戏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


4
基于学校的咨询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孩子进一步了解学校中的社交、行为和学业上的要求。


分离焦虑障碍可以治好吗?


可以。通常年幼儿童的预后较好,而青少年儿童在发病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学习困难,预后相对比年幼儿童差一些。

预防

在儿童身上,分离焦虑障碍还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焦虑障碍,可能会升高的自杀风险,必须给予警惕。

日常

如何帮助患有分离焦虑障碍的儿童?


以下几个方法可帮助孩子战胜分离时的焦虑障碍,让他们感到安全。


1
了解分离性焦虑障碍的一些知识


如果你了解了孩子们是如何经历焦虑障碍的,你会对他们的艰难更加感同身受,而不是一味指责。


2
事先预期分离的难度


对于可能引起孩子分离焦虑的一些转折点,比如上学、与朋友聚会等,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孩子与双亲中其中一方的分离比另外一方要容易一些时,让更容易分离的一方来处理这些事情。


3
演练分离过程


首先从分离一段很短的时间和较近的距离开始,再逐渐拉长时间和距离,让孩子慢慢习惯。


4
赞美孩子们付出的努力


将孩子们取得的小小的成就——不哭不闹安静上床睡觉、来自学校的赞扬等,作为给予他们正向强化的力量。


5
不要屈服


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其实只要让孩子感到安心他们就会很好。在孩子哭闹时,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焦躁或一味退让。每次分离要设定不变的底线,会帮助你的孩子适应分离。


6
支持孩子参加活动


鼓励孩子多参加健康的社交及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减轻焦虑、协助发展友谊的好途径。


7
遵守诺言


在每次分别时,家长要明确地和孩子进行告别,说清楚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可以再见面,不要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溜走。此外,遵守承诺按时回来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预后

评稿专家

唐光政 副主任医师

心理咨询科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立即咨询

医生推荐

欧婉杏 副主任医师

心理咨询科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