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致精神疾病就诊率增加9.1%?这10招越早知道越好!

0.png

连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多家官方媒体报道“40℃”高温来袭

尤其是京津冀一带,妥妥高温重点关照地


图片


阳光暴晒下,地面烫得厉害,像是开启了“铁板烧模式”~

面对动辄“40℃”的高温,你还感觉只是“热”和“焦躁”这么简单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研究发现,高温会加重精神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那么,高温是如何影响你的大脑和行为的呢?炎炎夏日,精神病患者又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咱们接着往下看~

高温天气会导致心理健康恶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气温过高时, 人们可能会产生压抑、愤怒、痛苦等心理感受, 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温加重情绪问题


温度的升高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情绪, 同时增加了人们的消极情绪和疲惫感。

研究发现,当温度超过21℃时,个体的幸福感会下降,而当温度超过32℃时,个体的负面情绪、压力和疲劳感会显著增加。

另有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则发现,气温每增高1℃,极度痛苦的心理体验就会增加0.2% 。

高温让人更具有攻击性


血清素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有助于提振精神。高温天气会影响我们的血清素水平,体内血清素分泌增多,使人群更容易出现易怒、脾气大、人际关系紧张、攻击性强等躁狂行为。比如天气炎热时,人们更容易使用负面语言,足球运动员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等。

图片

另外,高温环境还会增加睾丸素水平,让人更具进攻性。随着白天变长,天气温度增加,性侵和家暴事件也越来越多。

持续高温导致情感障碍就诊人数增加


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 在热浪侵袭期间, 因情感障碍而入院治疗的人数与平时相比增加了9.1% 。

对济南市四次热浪期间资料的研究也发现, 热浪期间心理疾病的日就诊人次显著上升。

另外,一项来自中国台湾2003~201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 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是患重度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夏季自杀风险增高


12个国家130多万起自杀案数据表明,较高的环境温度与总体自杀风险增高有关。此外,室外气温还能影响自残事件的发生率。

心理疾病患者对极高气温尤其敏感,在夏季,他们的症状可能会因此而加重,甚至造成提前死亡。

为什么精神疾病

患者更容易受高温天气影响?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本身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温调节可能会遇到困难,而温度的变化会改变情绪障碍的症状。

此外,服用的精神科药物还会影响人体调节热量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体温升高的意识,这与伤害和死亡有关。比如一些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会影响身体调节温度的方式,让身体对热的敏感性增加。

同时,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生活环境可能会比普通人稍差一些,更难以抵抗高温热浪的侵袭。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要格外注意老年人的情况。

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由于身体调节功能失调等,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所以在高温下更加脆弱。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在高温天气期间的生活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应对酷暑“十建议”

1.做好心理准备


夏天是精神疾病的高发期,患者和家属要提前打“心理预防针”,提前做好防范。

2.注重心理调节


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倍感压力增大的时候,要学会及时纾解压力和情绪。

3.按时按量服药


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一定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自行调药或停药(点击下图测一测)。

图片

4.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空调(可设定在26℃左右)电扇开起来,不要怕费电,不要长时间正对着空调、电扇吹;如果没有,开窗通风也是好的。

5.避免阳光直射


虽然我们常说多晒晒太阳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在夏天,还是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出门时戴个帽子、穿上防晒服等,减少头部和颈部直接暴露在太阳下。

6.适当补充水分


定时定量,拒绝冰镇!每小时主动补充约500ml凉白开或淡盐水。若是长时间户外活动,备好无糖或低糖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

7.劳逸结合


高温天气可多加休息,尽量减少外出。

8.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适量饮用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过量吃冷饮。

9.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很重要,不要熬夜。如果晚上睡不好,中午可以小憩半小时左右,休息有助于抑制负面情绪。

10.及时就医


病情波动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咨询或就诊。

您或家人是否在高温天出现情绪波动呢?欢迎留言分享经历~
您也可以添加医生助理,获取一对一问题解答

↓↓↓

图片

参考资料:

[1]Zhang S, Yang Y, Xie X H, et al.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cause-specific mental disorders in three subtropical cities: a case-crossover study in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0,143:105938.

[2]Peng Z, Wang Q, Kan H, et al. Effects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daily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mental disorders in Shanghai, China: a time-series analysi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 590: 281-286.

[3]俞国良,陈婷婷,赵凤青.气温与气温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8):1282-1292.

[4]GASPARRINI A,ARMSTRONG B. The impact of heat waves on mortality[J].Epidemiology,2011,22(1):68-73.

[5]Metzger KB,Ito K,Matte TD.Summer Heat and Mortality in New York City:How Hot Is Too Hot?Environ Health Perspectives,2010,118:80-86.

[6]Majeed H, Lee J.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youth depression and mental health[J].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2017,1(3):e94-e95.

[7]Hansen A, Bi P, Nitschke M, et al. The effect of heat waves on mental health in a temperate Australian city[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8, 116(10): 1369-1375.

[8]Piil J F, Christiansen L, Morris N B, et al. Direct exposure of the head to solar heat radiation impairs motor-cognitive performance[J].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1): 1-10.

[9]Hensel M, Stuhr M, Geppert D,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evere acute poisoning by alcohol and drugs[J]. Alcohol, 2021, 94: 57-63.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