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习惯从小养成

睡眠如同我们的影子,天天陪伴着我们,只有在我们睡眠的时候,影子才会去休息,陪伴久了,如何和我们的影子告别进入梦想,经常成为难题,该如何进入甜蜜的睡眠。

首先,了解一下睡眠,睡眠是我们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和修复的需要,研究显示失眠可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影响我们的免疫功能,容易感冒。睡不好觉,容易使我们烦躁不安,造成抑郁焦虑,在儿童时期良好的睡眠还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开始睡眠先进入的是快速眼动睡眠,这个阶段比较机警,我们的梦往往出现在这个时期。再往下会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有浅到深分为睡眠Ⅰ期/睡眠Ⅱ期/睡眠Ⅲ期,睡眠III期也是我们睡眠最深的时候,如此循环,每晚4-6次,循环过程中,睡眠III期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清醒。一般而言,刚出生到3个月的宝宝应睡眠13-18小时,4-11个月的婴儿12-16小时,1-2岁的幼儿11-14小时,3至5岁的儿童,建议10-13小时。青少年8.5-9小时,成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生病的风险会成倍增加,但每人的需求不同,不必强求这个时间数量。

出现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早醒说明我们的睡眠出现了问题,出现早醒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我们出现抑郁状态。出现失眠,首先要寻找原因,比如身体疾病,甲亢、心功能不全、更年期综合征都可以导致;精神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其他还有睡眠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等。找到原因要处理原因,配合睡眠习惯培养,药物治疗,往往能很快入睡,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习惯是良好睡眠的基础。首先,建立睡眠生物钟,保持良好的睡眠节律,固定上下床时间,上床时间建议22:30,下床时间5:30,子时而息,日出而作。坚持至少21天,可形成睡眠节律。其次,提升睡眠能力,保持清醒时间越长,适当运动,睡眠能力越大,这要求我们,不补觉,不午睡,不赖床,特别是不看手机,手机蓝光影响褪黑素产生,影响睡眠,运动最好每天有氧运动1小时,但避免睡前2小时运动。第三,放松身体,可以使用正念呼吸法,专注呼吸,心中只有呼吸,也可以身体扫描练习,从头到脚或者从脚到头感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渐进式放松。

睡眠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不畏失败,但对失眠改善需要一个过程,失眠药总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个体不同,根据需要,间断,足量的使用。右佐匹克隆,半衰期短,对白天困倦,乏力影响小,尤其是老人,防止摔伤,可有一过性撤药反跳。艾司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具有镇静、抗焦虑、肌肉松弛,对焦虑性失眠患者疗效好,有成瘾性,逆行性遗忘不良作用。褪黑素,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严重失眠可选择抗抑郁药物或联合用药。可间歇用药,每周3-5次,连续用药不超过4周,长期使用患者,每周减少15%剂量,逐渐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减药过程中,一旦出现睡眠状况不好,恢复到上一个剂量。

即便依旧睡不好,当出现焦虑、绝望、不现实的期望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因或者错误归因于睡不好,夸大睡眠不好的后果。无助时,我们可以找个树洞,发泄一下情绪,找朋友诉说心中的不畅,通过酣畅淋漓的运动,来改善负面情绪不良记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信、阳光、坚强,不放弃、不逃避,因内心的信念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

失眠固然与社会生活压力大,社会节奏快有关,但从小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睡眠文化,睡眠独立、睡眠准备、睡眠规律,享受睡眠。让睡眠为我们的白天社会学习活动做好基础。

才出生的孩子睡眠首先考虑安全问题。关于睡姿,根据睡眠指南指出,婴儿在1岁之前应采取仰卧的睡姿,不建议侧卧和俯卧,不推荐抬高头位,因为可能会导致身体下滑,呼吸不畅,一旦婴儿可以自由翻身,睡眠可呈自由体位。关于睡具,建议使用坚实的床垫,避免使用柔软的物品,建议使用标准的婴儿床,围栏空隙不能卡住头,围栏与床垫之间不要有空隙,不要悬挂装饰品等,因为可能存在陷入和勒绞的风险。出生头1年(至少是前6个月)和父母同房不同床睡觉,1岁后分房睡,增加安全性,同时免受父母作息的影响,免受父母不良习惯和不良睡眠习惯的影响。也有睡眠专家指出,6个月-1岁在儿童分离焦虑症出现前分房睡,以获得健康稳定的睡眠模式。延迟分房睡,不利于儿童独立性发展,并且可能导致睡眠抗拒、入睡困难、夜醒频繁等。

关于睡眠条件,我们需要营造这样的条件:

1、良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卧室光线太亮,室内温度清新适宜。

2、规律的作息时间表。

3、规律的饮食,避免睡中太饿,避免养成清晨喂养的习惯。

4、睡前排大小便。

5、培养自主睡眠,可通过睡眠训练实现。要避免的是睡前联结问题,比如,摇晃入睡、喂奶入睡,可使用安慰奶嘴。

6、建立常规的睡前程序,如收拾玩具、洗澡、换睡衣、阅读等,能帮助宝宝放松和睡个好觉。就寝程序越多,孩子睡得越好,但不要超过20分钟。要避免的是剧烈刺激的活动,如看电视、玩耍等。

总结,从小就培养好我们的睡眠文化,成人也要有良好的睡眠习惯。

本文章由何志华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