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假想敌——心理投射的“妙用”

在心理治疗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姑且把它称做假想敌现象吧,试举两个案例说明如下:

同事处处为敌,上班好烦!

——同事是假想敌

1.同事领导敌意满满,工作很无奈

KV先生,一名年轻的技术男,名校毕业,总感觉工作中事事掣肘,上下环节都与他为敌。认为领导不懂技术,能力不如自己,对领导决定内心是嗤之以鼻的,总觉领导任务分配不公,对工作很有抗拒。作为技术流程的中间环节,他不满上游给他交活迟缓,双方经常为此吵得面红耳赤,下游向他催活又让他火冒三丈,觉得对方像催命三郎,怎么就不让他安静有效率的干活呢。难怪同事说他像刺猬,充满了敌意,不时爆发。



2.对症状的分析理解

这位来访者在工作生活中充满了敌意和防御,对他人的言语行为习惯性的产生负面、恶意的解释,所以在他的心中制造了许多的假想敌,然后与他们发生冲突,这些冲突让他情绪波动、烦恼不断,事实上也影响他的事业发展。越是假想敌,人际越紧张,他就越发防御,警惕他人伤害,准备随时反击怼回去,这是他认知中的不甘示弱,“否则别人会得寸进尺”。从这个角度看,假想敌把他内心的愤怒、敌意和阴影投射了出去,把内在的搏斗(战场在内心)外化为与他人的冲突(战场在外部)。投射,虽然制造情绪与对抗,但这样一种替代,显然伤害性要小。

进一步的探索表明,假想敌的处处存在让他充满危机感,远离校门之后仍发奋学习,时时提醒自己要强大、不能输,准备要去读博。从这个角度来看,假想敌似乎又成为激发他不断进取的方式,也是他内在的欲求,是生长和建设的需要。



3.心理治疗效果


无论如何,假想敌的习惯性存在让他焦虑不安,时刻紧绷,人际紧张,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无法放松,难以享乐,也因此来寻求心理治疗。治疗过程中经过过多次的交流探索,来访者逐渐领会到上述假想敌现象的深层内容,认识到心理投射机制的防御意义,从而获得内部的松解,情绪得以释放,辅之以行为改变。经过前后十余次的心理治疗,个人改变相当明显,无论是内心还是外部关系,都更为和谐更有弹性,工作和生活也更能生发乐趣了。

身体老不舒服,究竟是什么毛病?

——疾病作为假想敌

1. 躯体不适,焦虑疑病让生活沉重不安


WZ女士,一位中年职场女性,来心理治疗的原因是身体总是和她过不去,左右不舒服,感觉过敏,焦虑疑病。刷牙时牙龈出血马上担心身体出了严重问题,咳嗽有点血丝就担心是不是得了肺癌,要赶紧去医院看,关键是就医检查后也没发现什么情况,有时就换医院换医生反复确认,才能缓下来。但下一回稍有不适,这样的过程就再次重演,不容延缓不能等待。有次旅游期间偶然出现手指木木的感觉,被她关注到了,以后就不停的等着它再次出现,然后反复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当时因为疫情,几个月之后才去医院检查,检查也没什么问题,但在这等待的几个月中,症状越来越明显,不光手会麻,身上也会酸痛。

总之是身体稍有不适,就会关注放大感觉,寻医检查特别勤快,对医生话语特别敏感,比如医生说这个小指标意义不大,或者不经意提到相关后果的可能性,即使说的是很小概率甚至不太可能,也要往最坏的结果去想。等折腾了足够长的时间,或者是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才逐渐平息。但下一次换了一个担心又重来,前次担心出血,这次怀疑肺癌,下次又怕是得了干燥综合症;上次担心孩子,这次是担忧自己,下一次操心妈妈。她就在躯体不适,在焦虑疑病中反反复复,辗转于各大医院医生之间,忙于各项检查治疗。

2.疑病症是死亡焦虑的变形

于是探究原因,梳理来访者的成长史和重大生活事件,年少时邻居孩子白血病未及时医治丧命,奶奶自杀身亡,成年后有姑姑舅舅车祸意外去世,近年来妈妈确诊帕金森,经常陪同就医,医生间或谈到帕金森病的家族遗传性,担心自己重蹈覆辙。

起病时点上,患者的症状在30岁后才逐渐明显,已经是有了孩子之后,总觉得身体有问题,必须警惕,及时发现、尽早处理,消除威胁,后续的分析发现疾病恐怖原来是死亡焦虑的变形与投射,将内在的对死亡的恐惧外化为具体的躯体症状和相应疾病的担忧,然后把注意力都贯注其中。死亡焦虑太具毁灭性,自己无力对抗。而疾病的表现就显得具体可触,所以要穷尽现有的诊疗手段去控制,从而获得短暂的安全感。从象征的角度来说,控制了疾病就拒绝了死亡。而当个人为此起彼伏的症状和疑病烦恼忙碌时,便沉浸于真正的生活中,全然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气息的生的表现,意识层面上似乎遗忘和远离了死亡。

很有意思的是,这位来访在10岁时就想她只剩90年了,忧伤难已,所恐惧的是自我的消失……而她的焦虑疑病,或者说背后的死亡恐惧,就在她生育之后,看到孩子成长之时爆发,也就更具有可理解性了~~~

假想敌是一种心理投射

——投射防御机制的理解

 1.弗洛伊德对投射的解释

先让我们来看心理治疗鼻祖的解释。老弗爷认为,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的本我或超我对自我施加压力时,他就会变得焦虑。为了消除焦虑,他可能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之于外界。例如,他可能把“我恨他”变成“他恨我”,把“我的良心在折磨我”变成“他在折磨我”。这种把应归于自己的东西归咎于或怪罪于他人的机制,被称为“投射(外射)作用”。投射的目的是把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内部危险变成外部危险。因为对自我来说,内部危险往往比外部危险更难于对付。


2.投射在心理治疗中的识别与使用


从弗洛伊德的定义和解释来看,投射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深层的焦虑,这种焦虑可能是人格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从我们的两个案例也能清晰的看到,假想敌是一种心理投射的防御方式,投射是把我们内在的冲突和焦虑外化了,造成了现实的焦虑和冲突,因而要来解决处理,心理治疗的过程类似还原,到达更本源更深层的位置,如果获得理解修通(workthrough),或者说是领悟(ingsight),那么,回到现实后会更平静,也更灵动。理解是为了离开!哇啦啦~~~

说到现在,投射都是用来理解症状,均有负面,要治疗处理的色彩。其实,投射也能用来理解生活和美好啊,稼轩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岂不是明证!哈哈哈~~~

本文章由俞少华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