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由抗精神病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胃肠道动力药等所致的常见并发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各种药物所致的DIP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然而却非常容易漏诊漏治。具体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一、常见可引起DIP的药物有哪些?
1.抗精神病药[1-3]
抗精神病药通过阻断DA致病,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药物诱导帕金森综合征的高风险。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精神病药及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发生DIP的风险较低,可能与前者具有更高的多巴胺D2受体亲和力,以及后者具有快速的D2受体解离和D2受体部分激动作用有关。
对于必须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改为喹硫平和氯氮平是安全的。
2.胃肠动力药[2-3]
与DIP有关的胃肠动力药包括甲氧氯普胺、氯波必利、伊托必利和多潘立酮等,其作用机制是拮抗胃肠道多巴胺D2受体。
其中,甲氧氯普胺是药源性运动障碍最显著的原因,其诱发的DIP在年轻患者常见。多潘立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不引起DIP。
图片来源:摄图网
3.钙离子通道拮抗剂[1,3,4]
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和桂利嗪具有多巴胺受体阻断特性,并可能影响多巴胺的储存和释放。
一方面氟桂利嗪对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产生直接的竞争性拮抗作用 ,另一方面氟桂利嗪可使单胺、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酪氨酸羟化酶丢失导致多巴胺耗竭。
使用该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如需长期使用的话,应维持该药物最小剂量;②老年人使用氟桂利嗪时应该尤为慎重,密切关注;③尽量避免与抗抑郁剂的联合应用。
其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硫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等,引起DIP的风险较低。
5.某些抗病毒药
如新型的核苷类口服抗病毒药拉米呋啶,其服用较长时间后才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
作用机制可能为拉米呋啶代谢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后可能阻滞突触后多巴胺能受体功能,后者不能再与外源性多巴胺相结合,从而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图片来源:摄图网
6.其他[1-3,5]
药物诱导帕金森综合征的高风险药物还包括干扰中枢儿茶酚胺储存的丁苯那嗪和利血平,以及干扰儿茶酚胺合成的甲基多巴等。
有文献报道丙戊酸盐和锂剂也可以引起DIP。丙戊酸盐诱发DIP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使用丙戊酸盐导致γ‑氨基丁酸抑制活性增加和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有关。锂剂是DIP的罕见原因,其通过减少纹状体多巴胺活性或增加中枢胆碱能活性起作用。
此外胺碘酮、普鲁卡因和曲美他嗪也可导致DIP。曲美他嗪诱导或加重帕金森症的机制尚未明确,但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似,其结构也有一个哌嗪环,因此曲美他嗪可能通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诱发或加重帕金森症。
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DIP患者携带parkin基因的杂合突变或多态,提示遗传也可能参与DIP的发生。
二、如何处理?[3,5]
治疗DIP的方法首先是停止使用致病药物,但由于部分慢性疾病(如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需长期应用相关药物而不能停药,则应尽量选用此类副作用较少的药物。
多数患者DIP症状在停用致病药物后可缓解,少数DIP患者停药后症状持续很长时间不缓解,还有一些患者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出现PD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等. 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 19(1):5-17.
[2]朱艳玲.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3):69-70.
[3]孙玲,贺诗佳,王晓明,等 .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征及诊断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3): 276-280.
[4]师佳. 氟桂利嗪所致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35):16.
[5]闵喆,薛峥,连立飞.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18):1609-1616.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