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陪读”妈妈到“60分”妈妈

最近门诊遇到了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来寻求帮助的原因是,孩子厌学,常对她发脾气,自己经常感到崩溃,情绪也变得低落,因为孩子的事情常常自责内疚,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经询问患者,发现她目前患有抑郁的症状,需要服药以及心理治疗。同时她也透露,为了能照顾好孩子,让孩子安心的学习,自己辞掉了工作,在家陪读和照顾家人的生活,现在却是与老公和孩子的关系紧张,不断爆发冲突,孩子也出现了心理问题,这让她痛苦不已。

现在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陪读”在当今社会已是司空见惯。陪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从农村到城市,从孩子读幼儿园到上大学,都可以见到各种“陪读”的人群,而这其中的主力军是妈妈们。因为“陪读”,妈妈们放弃工作,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牺牲了夫妻关系,全身心的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成绩也成了他们人生价值唯一的评价标准,但陪读生活是苦闷而孤独的,多少个瞬间是会崩溃,无助和被挫败的,但结果却是她们无法掌控的。那这背后显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

母亲是孩子最早期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不仅能够满足婴儿时的各种生理需要,而且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质量好坏取决于母亲是否能及时意识到婴儿的需要,能否对婴儿产生共情,使他们能够逐步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忍受由于未整合的经验所带来的焦虑 ,这点对于孩子长大后形成应对挫折的能力尤为重要。而孩子的成长也是从对母亲的绝对依赖的婴儿期逐渐到努力发展自我的青少年期,之后他们走向个体独立,趋向社会认同。而母亲也会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慢慢的也不再围着孩子转了,并开始恢复在孩子出生前的生活状态。

母亲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出场很重要,但同样关键的是她不被需要的时候能够退场。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会按照自己的要求行动,妈妈会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但是当妈妈能接受这一变化,并且与孩子保持距离时,也就意味着她们给了孩子更大的自我的空间去成长。但是陪读妈妈对于孩子的这一变化并不会接受,对于自己的失败和被抛弃感感到屈辱。她们担心孩子饭会吃不好,睡觉会太晚,自己的生活料理不好,学习太累要人照顾等,她们会担心孩子只是孩子,是脆弱的,是不能面对挫折的或是解决问题的,会像照顾婴儿一样去照顾孩子,尽管他们已经是青少年了。陪读妈妈成了“完美妈妈”,所谓“完美妈妈”,就是随时关注孩子的动态,并尽其可能让孩子避免遭受困难和危险,即使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也会第一时间替孩子解决,而孩子也丧失了许多生活的体验,失去了成长的空间,个体性成长也会被扼制。

温尼科特有个很著名的概念是成为“足够好的妈妈”,但其实这句话的翻译是容易产生歧义,会让人好奇:到底是要多好才是足够好,那用国人都能懂的词,其实就是成为“60分妈妈”。60分的妈妈并不完美,无论是她自己的人生,或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而言,那些不够好或是负性的体验并没有产生羞辱感,更不会被拒绝或是被掩饰的,反而是被自己接纳和理解的,而对于孩子,她们会给予空间让他们去经历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的体验,然后在他们快要绝望时承托住他们,帮助他们,可想而知,这样培养的孩子才会人格健康,他们会相信,在我感到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来帮助我,并因此产生坚强的信念和力量。

温尼科特也建议在妈妈和孩子之间,用”仇恨“的方式来保持距离,而“仇恨”的感觉就像生活中常发生的场景一样,比如“妈妈感觉到受不了了,要与孩子隔离开一阵子;算了,管不了就不管你了……”之类的。当产生这样的距离感时,才是孩子开始真正成为独立个体的前提。

本文章由漆靖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