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了又怕药物成瘾,怎么才能睡个好觉?

张阿姨去年刚从银行退休,女儿在国外的名校读研究生,先生自己经商,生活富足有序。在别人眼里看来,张阿姨应该是没有任何烦恼了,可张阿姨最近却日渐憔悴,每天没精打采,往日的笑容也很难再看到。一贯养尊处优的张阿姨到底是怎么了呢?

原来张阿姨从退休后开始,生活变得不再规律,晚上有时很晚才睡,慢慢地便出现了失眠现象。一想到失眠了医生可能会给自己吃安眠药,又听说安眠药吃了“容易上瘾”,便一直硬扛着不肯去医院就医。于是自己到处去尝试各种偏方,曾经试过去按摩店按摩,去找“老中医”开中药、扎针灸等各种方法,睡眠起初都能都能得到改善,就是疗效好像都不持久,张阿姨于是越来越灰心,睡眠也就越来越差,甚至每到夜幕降临就开始害怕自己又会一夜无眠,越害怕越睡不着,每晚听着先生在身旁渐渐睡去的呼声,张阿姨又羡慕又嫉妒,在床上辗转反侧,每每到天快亮才感觉自己能浅浅地睡一小会儿。长期的睡眠不好让张阿姨像变了个人,脾气也越来越暴躁,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也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想出门,虽然睡不着,也总想在床上多躺躺,尽量补补觉。

在我们的睡眠专科门诊,张阿姨这种情况特别常见,因为各种原因被失眠困扰,却不敢就医,自己折腾了很久之后在家人的劝说和陪同下来到我们的诊间,家人即便是把患者劝来了医院,对治疗方案也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

那么,到底人为什么会失眠,失眠了到底能不能吃药,怎么样才能睡个好觉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失眠。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它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近半数严重失眠时间可持续10年以上。老年人中有约38.2%存在失眠问题,尤其是女性,在>45岁人群中女性患失眠的风险为男性的1.7倍。生活习惯的改变、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患慢性内科疾病等均可能导致失眠。另外,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等也往往是失眠的可能原因。

失眠了到底该怎么治疗呢?对于短期失眠症患者,往往可以找到相关的诱发因素,去除诱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比如张阿姨在刚开始出现睡眠不好的时候能将作息重新调整规律可能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失眠的反复发生及慢性化。对于已经慢性化的失眠患者来说,规范系统的治疗才能有持久而显著的疗效。

规范系统的治疗往往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心理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首先要注意睡眠卫生,找出不良的生活与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与此同时可进行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自己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失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与态度,使其重新树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念;并予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睡眠行为的调整,结合放松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轻柔舒缓的音乐也可以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缓解其睡前的焦虑情绪,促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改善睡眠。

第二是药物治疗:催眠药物通常是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运用。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小剂量开始,按需、间断、足量给药。对于短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则需要定期评估,必要时变更治疗方案。在睡眠得以改善后,可考虑逐渐减量、停药;注意一定避免突然中止药物治疗,以减少失眠反弹。规范地遵医嘱用药并不会轻易地“成瘾”。很多患者都是在睡眠改善后立即突然停药,失眠因此复发后,又产生了“我对这个药产生依赖了,我吃安眠药上瘾了”这一类错误的信念,而导致了恐慌和对药物的排斥。

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之余,因不良反应小,临床可接受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手段被运用在失眠症的治疗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光照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等等。

睡眠是人的本能活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失眠了并不可怕,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严格听取专科医生专业的建议,一定可以让我们重新睡上好觉。

本文章由唐佩茜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