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措施

(备注:青少年,一般指10到20岁期间。)

通过近10年的临床观察及近7年的心理治疗,让我越来越觉得青少年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情绪问题如下:

经常遇到有家长咨询,医生,我家孩子之前学习非常优秀,也非常懂事乖巧,但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孩子突然开始厌学了,由刚开始不想上学,焦虑、烦躁、易激惹,到后续的彻底辍学在家,整日沉迷于游戏或睡懒觉,与孩子之前的表现“判若”两人,该怎么办呢?孩子是不是得病了……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往往只是盯着孩子厌学的结果,而很少有家长耐心详细的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厌学的想法。作为青少年这个群体,无论是躯体还是心理,都还未发育成熟。与青少年相匹配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免疫力低(抗压能力低下),情绪合理宣泄能力低下。特别是从小内向、敏感、脆弱、追求完美、固执、自我观念比较突出(经常强调“我”)、爱胡思乱想的青少年。当他们遇到校园欺凌、父母关系破裂(或父母激烈争吵)、父母要求苛刻、早恋、失恋、性心理障碍(后面详细解释)、对于成绩过度关注等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失控感(感觉自己想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自己又无能为力)→自我否定感(自卑、自责)→焦虑、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失控感进一步加重→中重度抑郁状态。当孩子们“多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试图解决自己之前的问题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会被动的妥协于之前的问题及在之前解决问题中新产生的情绪问题。厌学,便是“被动妥协”的常见方式之一。因为在这些青少年看来,只有“不上学”,才有可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之前困扰自己的问题。部分青少年确实逃避了之前自己“无力抗争”的环境之后,内心的痛苦是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的。但作为青少年们意识不到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逃避问题”,而是在“问题中”。他们之所以每次尝试每次失败,是因为很多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的能力。说白了,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很多孩子,却又不知道将他们的问题“抛给”能够解决问题的亲人或心理医生。辍学在家,只是“逃避”的一个开始,等过了“快速缓解”期后,他们面临的将是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在家没有朋友、无法像学校里面那样与人正常交流、想学习学不进去(青少年很少有自律性的)等等,进而会进一步加重孩子们内心的焦虑、纠结、烦躁,情绪不稳,易激惹,失眠等等。为了让自己内心的痛苦“暂时缓解”,作为青少年,可能会选择:沉迷于游戏(在虚拟网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感)、自残自伤(通过躯体疼痛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多次买东西(购物,是通过期待→满足的方式来获得一时“快感”的)、酗酒(试图通过酒精麻痹来缓解痛苦)、抽烟、频繁的旅游(自我尝试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办法,但最终往往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手淫、吸毒等等。在以上行为基础上,加上家长们认为“孩子病了”,不断的与孩子“妥协”,进而让孩子们产生“继发性获益心理”,以至于后期很多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尝试接受药物治疗及最需要的心理治疗,因为目前的“被动妥协”,对于孩子们而言,是相对“平衡”及勉强可以接受的状态。但要想解决孩子的厌学心理,首先需要明确孩子的根源性问题是什么!只有从“源头”方面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有效的帮助时,孩子才会逐渐的拥有“勇气”来面对并解决他们的问题,而非之前的一味的逃避。只有当孩子们内心不痛苦了,有足够的能力(达到自己认为可控的范围)解决之前的困扰了,孩子们才会真正的“不厌学”→“想学”,才会有勇气敢于面对曾经的“困扰”。

在我国,“谈性色变”,这不能简单的怪罪于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性教育”不到位,更多的源自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曾经我大学时听过我们精神科泰斗杨德森教授的一次讲座,老教授的开场第一句话:“性,乃人之本性也”。老教授目前虽已仙逝,但这句话至今在我心里记忆犹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性,就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之一,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是一样的,都是人类的生理需求。既然是生理需求,就不只是“文化”所能抑制的。大概3年前,遇到过一个20岁左右的求助者。我接诊时,这个小伙子处于重度抑郁(自杀)的边缘,经过详细了解,他的问题便是在这个“性”的问题上面。20岁的年龄,正值男人一生中性欲最为旺盛的阶段,时有“手淫”行为,本是正常的生理行为。但这个小伙子的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观念“手淫是可耻的行为”、是“下流的行为”。正是这些先入为主的认知观念与正常的生理反应之间不断的“碰撞”,导致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重度抑郁状态。“先占观念”,在小伙子失忆之前是无法忘记的,生理反应,是小伙子无法“克制”的。结果,就是这个小伙子完全被动的承受着两者矛盾产生的“痛苦”。如果当初他没有找到我,给予及时的心理治疗及相关药物治疗,我想很可能他已消失在这个世上好几年了吧。目前已大学顺利毕业,顺利工作、正常生活。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男性青少年,前提是性取向正常的青少年,15岁时,手淫率在80%左右,20岁时,手淫几乎是100%。对于性取向正常的青少年女性而言,15岁时手淫率在70%左右,19岁时,手淫率在89%左右。人们都知道,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那么同样正常的生理性的性行为,为什么就会被很多家长视为“异常”呢?是孩子们的错,还是家长们的错呢?

情绪的产生往往不是“凭空而来”的,特别青少年常见的内源性焦虑→烦躁→易激惹→冲动毁物→自残自伤→伤人等。而这些情绪反应“轴”,经常被门诊精神科医生由于问诊时间短,而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II型及混合型发作比较常见。接下来,便开始了漫长的“稳定情绪”的治疗之路。很多经过3年以上药物治疗的孩子们在我问诊时,和我说的意思大致就是“除了药物副反应,我几乎没有感受到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啊,这才是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对于药物的评价,而对于父母,特别是看过很多“大咖”、“教授”、“名医”的家长们,一味的信服于所谓“名医”的“诊断结果及药物重要性的叮嘱”,而忽略了最应该了解的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及感受。我不知道这是家长们的悲哀还是孩子们的悲哀!我其实很想问问这些家长,是孩子可信还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更可信呢?为什么总是带着“有色眼睛”来看待孩子们呢?就因为孩子曾经给家长造成了困扰、痛苦吗?

总结:青少年,是心理疾病特别高发的人群。如发现孩子出现一些“明显异于常态”的言语及行为时,建议家长不要一味的“劝说”。因为你们家长的劝说,只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更加的“不被理解”。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尽早带孩子找专业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评估孩子的整体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愿孩子们一切安好!


精神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袁海伟(原创文章,侵权必究)


如有进一步病情需要咨询,可以加我微信hnyuanhaiwei,进入病友群!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