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有利条件,看看符合几条,每一条都值得好好利用

哪些精神分裂症会康复得更好更彻底一些呢,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康复治疗的最佳窗口期,患者和家人对康复的积极性最高,愿为此努力的热情最大。当患者遍访名医名院,反复发作住院治疗,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原来的期望和热情还能保持如初?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从事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工作30年,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根据本人这么多年的临床回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长期康复水平,往往与以下条件有关:


一、发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精神分裂症起病较晚预后较好,这也是有些教材书上的共识。我认为,这点不是绝对的。青春期以前起病,对预后有利也有弊,不能简单一概论之,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个问题。从药物治疗角度,儿童起病对预后是不利的,很小的时候即开始服用抗精神药物,的确让人揪心。但从心理治疗角度来讲,这时孩子人格特征尚在形成和发展之中,认知偏差尚未固化定形,如果家庭和医生对孩子及时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比中老年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容易修正认知。


但是,儿童认知修正的方法不同于成人,因为儿童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尚处于初级认知水平。记住,认知教育不是简单粗暴地说服和教育这么简单,儿童对于抽象枯燥的道理并不敏感,需要将道理融入故事、游戏之中,让孩子从故事中自我领悟更加有效。家长往往习惯于用教育成人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结果事倍功半,甚至以失败告终。


二、起病形式、病程及诱发因素


急性起病的患者,发病前往往有明显的诱发因素者,这些刺激因素往往是引发患者问题的导火线,通过对诱发事件的干预和处理,往往即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


那些起病缓慢、隐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到病情明朗时,实际上已度过了一个较长的前驱期,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认知歪曲,经过自我的反复求证和强化,呈现一定的稳定性,有的甚至已整合到人格之中,纠正起来困难更大了。


对于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里不仅是指要合理用药,也要关注发病的动力因素,比如安全感缺失,自我价值感不足,训练自己的耐挫能力等等。


病程越长,复发的次数越多,后期康复的难度越大,康复是要与人性中“怕这怕那”的弱点进行斗争的,比如好面子,胆怯自卑,既想融入群体又怕被拒绝,既想人生风光又怕吃苦不想付出。这个过程是逆人性的,需要不断消耗心理能量才能坚持下来,没有蜕变的信念和信仰,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如果反复发病,既增加了用药的难度,也会挫败自己的信心和意志!


三、病前人格发展的成熟程度


人格是我们各种心理活动的中介,我们对人、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喜好,厌恶、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情感活动,以及我们外显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与我们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格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比如过于自卑、敏感、多疑,理解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能力不足,自我为中心,偏执教条,外向归因等。这些不仅是发病的基础原因,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病前人格发展水平比较成熟,与社会常模偏离较少,也就是与社会主流反应倾向比较接近的话,他们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就容易为其他社会成员接纳,就容易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呈现非主流的小众特征,比如冷漠、无情、偏执、多疑、敏感、自恋等,就不易为社群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社会适应比较困难,而融入社会生活,是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发展需要。



盐城心理医生

63 次咨询

5.0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4111 次赞同

去咨询

四、患者病前的社会活动水平


无论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行为治疗,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消除症状,最终融入社会生活,去完成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任务。


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能正常开展社会交往,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至少说明患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明显的问题,后期回归社会也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


相反,如果患者社交方面存在太多不足,即使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能通过药物消除了,但是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很难通过药物来得到显著提高的,后期康复的难度自然增加。


如果患者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活动水平存在明显不足的话,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升社交能力,目的并不是将我们训练成社交高手,而是增加参与必要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


四、良好社会支持营造的康复环境


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的,并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的。精神分裂症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康复是发病的反向过程,自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训练,如果重新回到支离破碎的生活环境中,患者刚刚恢复的信心、情绪状态、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得淡定如初吗?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本人认为,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温暖有爱,家庭教育意见一致,社会比较压力小,社区成员包容接纳程度高等因素,都是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良好康复水平的。


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你才能为自己负责


无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有没有遗传背景,有没有大脑器质性病变,在当前的医学水平下,患者和医生对遗传因素和器质性病变部分,能做的改变是非常有限的。唯有心理行为层面的改变具有更大的空间。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功能性精神障碍,融入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完成社会任务,是康复治疗的最终任务。药物抑制和消除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比较得力,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质、社会情感、应对能力、三观建设等问题,药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它们恰恰又是患者融入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


人的思想影响着情绪和行为,如果患者三观符合社会主流期待,如果患者思想乐观,态度积极,勇于行动,敢于面对,那么他将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难度就会小了很多,即使得了精神分裂症,又有何所足惧呢!


对照上面的几个要素,如果基本具备的话,患者康复的难度显著减少,有很大希望获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积极行动抓住康复的早期良机,通过中小剂量药物改善,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精神状态,通过心理治疗来修正患者认知、三观和人格的某些侧面,提升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药物与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患者有望彻底告别和摘帽。


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也不要沮丧,康复条件都是人创造的,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就如同人生补课一样,你也许只是需要补修而已,同样可以达成理想的康复目标,也有人认为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无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不作过多的解释,无论你相信哪种方法,你都是对的,坚守自己的信仰去努力,比什么都重要!


做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新文章。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