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也称急性焦虑障碍、惊恐症,是反复出现的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其主要特点是不可预期的、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不适感,可表现出濒死感或失控感,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发作的频率间隔可从每天多次到每年几次不等,且并非由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惊恐发作是突然发作的强烈不适感或恐惧感伴随躯体和/或认知症状。惊恐发作通常持续5~20分钟,一般在1小时内可自然缓解。

研究显示,我国惊恐障碍的患病率为0.3%,终身患病率为0.5%。欧美流行病学显示惊恐障碍成年和青少年年患病率为2%~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惊恐障碍的发病率从青少年开始随着年龄逐渐上升,尤其是女性紧随青春期开始至成年达到高峰。发病年龄以5~24岁最多见,其次是45~54岁,罕见65岁以后起病。

病因

惊恐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化、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目前的研究表明惊恐障碍具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惊恐障碍的风险增加5倍。提示遗传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多个基因可能与惊恐障碍的发作相关,但并不清楚具体的关联性。


2.生化因素


目前认为惊恐障碍的发生存在生化方面的原因,如乳酸盐、二氧化碳气体等。CohenWhite(1950)首先报告,类似焦虑症的“神经循环衰弱”患者在进行中等程度运动时血中乳酸盐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Gorman等(1984)给焦虑症患者在室内吸入5%的CO2混合气体,像乳酸盐一样也可引起患者惊恐发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类患者脑干的化学感受器可能对CO2过度敏感,从而促使蓝斑核的冲动发放增加。还与某些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大脑中参与调节焦虑和恐惧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去甲肾上腺素发生了紊乱。杏仁核过度激活,使得大脑对恐惧反应的调控作用减弱。


3.心理社会因素


(1)认知因素在惊恐障碍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惊恐障碍患者存在某些认知功能缺陷,如整合外界信息输入的能力受损,并认为这可能是惊恐障碍重要的发生机制。

(2)心理因素如焦虑性人格特征的人敏感性更高,抗压力能力相对差,面对生活应激源的反应较大。

(3)社会环境因素,如曾经有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尤其是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与父母分离与惊恐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4)不良生活事件经历,1年内尤其是近1月内经历重大生活应激事件,会增加患惊恐障碍的风险。

(5)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压力等与惊恐障碍的发生也有关系。

症状

惊恐障碍有哪些主要表现?


1
精神症状


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毫无预期地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呼吸短促或室息感,或哽咽感,喘不上气,感觉马上要死亡;心悸、心慌、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部疼痛,压迫感;肌肉紧张,震颤或发抖;头昏或眩晕,失去平衡感。出汗、发冷或发热;恶心或腹部不适;手脚发麻、针刺感。


2
自主神经症状


突然快速发生的惊慌、恐惧、紧张不安。有濒死感、失控感、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1)濒死感:自我感觉快要死了。

(2)失控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或觉得自己要“发疯”了。

(3)人格解体: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感觉、躯体运动的不真实,或出现作为自身的旁观者的体验。

(4)现实解体:觉得自己与外面世界存在隔膜,感觉周围的事物缺乏生气,不真实。


3
预期性焦虑


现实威胁并不存在,一旦想起这种威胁可能发生,便紧张起来。如患者在发作后的间歇期仍心有余悸,担心再次发作,惴惴不安,虚弱无力。


4
回避行为


试图逃避那些诱发惊恐发作的情景或因素。比如会因为担心下ー次发作而回避上一次发作时的场所和情形;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地方;担心自己有病反复就诊。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惊恐障碍常同时存在抑郁、酒精滥用或物质滥用等问题,这些情况下自杀风险更高。还容易与广场恐怖症、哮喘、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偏头痛、脑卒中等共病。

就医

什么时候应当就医?


如果有胸痛和其他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有自杀企图时要立即就医。当患者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或原因不明的焦虑、惊恐发作的次数增多、担心会再次发作,偶尔出现如气短及胸痛时应及时去精神科、心理科、急诊科就诊。


怎样诊断惊恐障碍?


临床上,一般会通过问诊来采集病史,并结合量表筛查、头颅磁共振检查、肺功能、心电图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和尿液检查)等结果,综合评估后做出诊断。


怀疑惊恐障碍,通常需要做哪些检查?


惊恐障碍无特异性检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验室常规检査、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头颅磁共振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尿液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量表测验等。


临床诊断的要点包括哪些?


1.恐发作无法预料的突然发生。间歇期内一般无躯体症状,担心症状再次出现,担心症状相关的疾病如心脏病、猝死。

2.1个月内有三次及以上严重的惊恐发作出现或担心、焦虑持续1个月。

3.患者主观痛苦明显。

4.排除由躯体疾病、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与惊恐发作症状类似表现。

5.注意和心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疾病、使用某些药物的戒断反应,其它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障碍等进行鉴别。

治疗

惊恐障碍有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惊恐障碍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1
抗抑郁症药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5-羟色胺调节剂、三环类(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常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


2
抗焦虑药物


常用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发作初期合并使用,控制症状。苯二氮䓬类药物比抗抑郁剂起效快,但容易引起躯体依赖以及嗜睡、共失调、记忆障碍等不良反应。


3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等辅助控制心率。


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有哪些?


1
暴露疗法


让患者面对惧怕的场景,帮助其减轻恐惧和由恐惧回避导致的并发症。譬如,让害怕昏厥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旋转,或让他过度通气,使他感到眩晕,由此可以知道在经历这些症状时不会晕厥。


2
认知行为治疗


包括指导患者认识他们的歪曲的认知和错误的信念,并采用认知矫正的方法或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错误的信念或歪曲的认知得到矫正,导向积极的认知行为模式,并获得适应良好的行为。


惊恐障碍如果不治疗会怎样?


大部分经过正规的治疗的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能够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尚无直接证据表明该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寿命。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惊恐障碍呈反复发作和慢性病程,只有少数个体在数年内可以完全缓解并且无后续复发症状。若不得到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反复担心再次发作,逃避,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因为长期受疾病的困扰,产生轻生的想法,从而危及生命。

预防

惊恐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无明确预防方法,但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通过家庭疗法来预防或者减少惊恐发作的次数。

1.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压力过大和熬夜。养成良好的睡眠、饮食(如戒烟限酒,避免喝咖啡、奶茶等含有咖啡因或茶多酚的饮品)和运动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情,面对压力及时调节不良情绪。

3.遵照医嘱正规治疗。在医师的指导下规律服用抗焦虑药物。

4.正确认识惊恐发作,学会自我放松,缓减对惊恐发作的过度担心,预防惊恐发作的再次发生。

日常

一、个人护理


1
复查


本病易复发,若发作次数增加、担心再次发作、回避特定场景的行为增加,影响正常的生活,则提示疾病控制不佳或复发,需要及时就医。定期复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一般为出院后2~4周随访一次。


2
饮食


多吃鱼类、水果等、限制高糖如巧克力、蛋糕等、高脂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放油。限制酒精、咖啡、茶、奶茶等摄入。


3
运动


规律锻炼,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通过慢走、慢跑、健身操、瑜伽等方式,强度以呼吸和心跳频率轻微上升为准。还可以做放松练习。每天深度呼吸10~20分钟,使肌肉松弛。


4
情绪心理


可以做心理疏导,注意情绪调节。做一些放松活动,减少生活压力,改变思维方式。


5
性生活和生育


治疗药物可能存在潜在的影响,如男性可能出现射精障碍、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一般停药后可完全恢复。


6
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家庭护理


(1)家属们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多关心、多陪伴患者。

(2)家属们要时刻注意,避免患者产生自杀的行为。



参考资料

[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等译.

[2]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1.

[3]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2020:180-183.

[4]Kessler RC,McGonagle KA,Zhao S,et al.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DSM-Ill-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1):8-19.

[5]Vilarim MM,Rocha Araujo DM,Nardi AE.Caffeine challenge test and panic disorder: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Rev Neurother.2011,11(8):1185-95.

[6]江开达.精神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4-130.

[7]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8]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张道龙.(2016).&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陆邵佳.伴儿童期创伤健康成人的HPA轴功能以及脑影像学特征[D].长沙:中南大学,2014.

[10]闵文蛟,黄雨兰,汪瑾宇,等.惊恐障碍患者临床特征与神经内分泌轴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1):46-48.

[11]Spinelli S , Chefer S , Suomi S J , et al.Early-Life Stress Induces Long-term Morphologic Changes in Primate Brain[J].Arch Gen Psychiatry,2009,66(6):658-665.

预后

评稿专家

米莉 副主任医师

精神康复科

好心情互联网医院

立即咨询

医生推荐

余志中 主治医师

心理精神科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