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又称广泛性焦虑症,是对日常生活问题持续至少6个月的过分担心,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警觉增高,是一种慢性焦虑障碍。这种担心与问题本身的事实不相符,并由此造成精神痛苦或功能损害。同时,这种担心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并非由物质滥用或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7.9%,22%焦虑症状的人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而据我国流调统计,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年患病率为0.2%,终身患病率为0.3%。好发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三分之二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为女性,约是男性的2~3倍。儿童患病率和青少年患病率较高,分别为3%和10.8%左右。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3%~4.7%。与其他精神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指同时存在两种疾病的概率),与抑郁障碍共病率约为59%,与其他焦虑障碍共病率约为56%。

广泛性焦虑障碍目前无分型,而广泛性焦虑障碍仅焦虑障碍的亚型之一。

病因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据研究,可能和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早期的经历、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等有着密切联系。

1.遗传因素

遗传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障碍有家族聚集性。研究显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遗传度约为30%,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属的患病风险约为19.5%,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广泛性焦虑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研究显示,广泛性焦虑障碍可能与多巴胺D2受体基因、5-羟色胺(5-HT)转运体基因、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存在关联。

2.神经因素

大脑 γ-氨基丁酸A、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和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与焦虑有直接关系,这些物质参与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大脑内涉及情绪和行为的区域过度活跃。研究显示,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表现出杏仁核体积增加,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强及基底神经节活动降低等特征。

3.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具有焦虑人格特质的人更易患焦虑障碍,比如焦虑症状与神经质有关,急躁好强、爱操心等。约1/3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伴有人格障碍,主要为依赖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

4.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焦虑障碍发作的应激源,诱发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涉及人际关系、躯体疾病以及工作问题等。

5.高危因素

心理创伤史,如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不良经历,患病几率增加。

重大的生活变化如:婚姻不幸、亲人意外离世、童年遭受创伤等,也和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情况相关。

躯体疾病史如慢性病、毒物滥用、过度饮酒等。

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出现精神性焦虑,如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以及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也有患者以躯体性焦虑为主,主要以躯体部位疼痛和不适感、肌肉紧张为主。患者常常因自主神经症状就诊于综合性医院,常以睡眠障碍为主诉。


典型症状


1
精神性焦虑


①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持续、过度的担心。担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些明确的非现实的威胁或可能发生的不幸事件,如担心亲人会发生意外,自己的钱财会意外损失等。

②也可以是无法明确描述对象或内容,而只是种莫名的提心吊胆或惶恐不安,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

③有的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为预期焦虑,不同于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等针对现实中将要发生的某种特定情景而预先出现的焦虑体验。

④患者经常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似有大祸临头之感。


2
躯体性焦虑


①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不能静坐、来回走动、无目的小动作增多。

②肌肉紧张:一组或多组令肌肉不适的紧张感,严重时表现为肌肉酸痛,常见于胸部、颈部、肩背部;也可能表现为紧张性头痛,唇、舌或肢体甚至语音震颤、行走困难。


3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常有心动过速、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头晕头痛、耳鸣;多汗、脸红或苍白、口干;胃部不适、腹泻;尿频、尿急、男性勃起障碍;女性痛经、闭经等。


4
警觉性增高


主要表现为过分警觉,对外界刺激敏感,惊跳反应亢进,易激惹、易受惊吓、入睡困难、易惊醒、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伴随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惊恐发作及人格解体等症状。


合并症


肠易激综合征或溃疡、心脏疾病、恐惧症、惊恐障碍、社交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抑郁症、头痛和偏头痛、睡眠障碍、自杀自伤、物质滥用等。

就医

什么时候应当就医?


若出现强烈的自伤、自杀想法或者行为时应该立即就诊。

如果您常常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太过担心,自己感到痛苦,并且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或感到沮丧或烦躁,甚至酗酒或吸毒,或担心存在伴有焦虑的其他精神疾病,应及时就诊。


怎样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般会通过实验室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內镜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等排除躯体疾病、通过精神专科医师详细问诊和量表测试等检查来确诊。


怀疑广泛性焦虑障碍,通常需要做哪些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查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异常。

(2)尿液检查:检查是否存在药品或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


2
头颅磁共振检查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3
内镜检查


检查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疾病。


4
心电图检查


检查心脏功能是否异常。


5
心脏彩超


检查是否有二尖瓣脱垂。


6
量表测试


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患者的人格特征。患者填写量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勾选、打分,从而评估抑郁焦虑状态和人格特征。

常用量表如下:

(1)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GAD-7是筛查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工具,常用于初级保健机构和门诊。量表共7个项目,受测者以最近2周内的感受对问题进行评分,筛查阳性者应进一步临床确诊。

(2)SAS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SAS测量的是最近一周内的症状水平,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如果应试者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较差,则不能进行自评。

(3)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问卷(STAI)

状态焦虑描述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忧虑和神经质,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一般为短暂性的。特质焦虑用来描述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STAI由指导语和两个分量表共40项描述题组成,可以用来区别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

(4)贝克焦虑量表(BAI)

该自评量表含有21个项目,选项设计为4级评分,主要用于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在心理门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患者中均可应用。

(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用于评定1周内的焦虑严重程度,包括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

注意:量表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并不代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如需诊断,需要找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具体诊断。


临床诊断的要点包括哪些?


1.广泛性焦虑障碍目前没有实验室检查指标作为诊断依据,医生通常会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2.目前通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

(1)《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根据ICD-10,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必须是至少几周内的大部分时间有焦虑症状,且症状通常已持续6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损。焦虑症状包括:忧虑、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即可诊断该病。需注意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及其他共病问题,并排除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情绪和神经衰弱。

(2)《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5版)》(DSM-5)

A. 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如工作或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

B. 个体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C. 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在过去6个月中,至少部分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容易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紧张、睡眠障碍。(注:儿童只需1项。)

D. 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 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F.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3.注意和抑郁障碍、惊恐障碍、神经衰弱、躯体疾病、药源性焦虑鉴别诊断。

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有哪些治疗方法?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推荐两者联用,效果会更好。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比如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程度。但具体如何治疗,需要由专业医师来决定。此外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rTMS)、有氧运动、瑜伽等治疗手段,也可能对该病有效。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由于该病容易复发,治疗期一般不宜短于6个月,部分患者需维持用药3~5年其症状才能充分缓解。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
抗焦虑药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丁螺环酮或坦度螺酮等。广泛性焦虑症可选用其中一种。两类药物均有抗焦虑作用。常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地西泮等,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但药物依赖性强,可以短期使用。丁螺环酮或坦度螺酮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不易引起药物依赖,但起效相对较慢。


2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不仅有抗抑郁作用,也有抗焦虑作用,且无依赖性,可作为苯二氮䓬类的替代药物使用。常用药物有: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3
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对于减轻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所致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多汗、气促等有较好疗效,常用普萘洛尔。单用β受体阻滞剂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作用有限,一般作为辅助药物使用。在使用时必须注意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
其他药物


丙戊酸钠也能有效地治疗焦虑症状。可酌情口服。某些抗精神病药,如小剂量奋乃静、舒必利、奎硫平等常限于难治性患者。


5
中药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如可服用温胆宁心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但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用药提示:

由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药物多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因此在服药后应避免驾驶及操作危险机械或仪器。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拿药,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有用吗?


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适合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还有一些辅助的放松疗法也有帮助。


广泛性焦虑障碍如果不治疗会怎么样?


一般情况下,广泛性焦虑障碍自行缓解的较少,但是部分患病时间短、症状轻的未经治疗的广泛性焦虑的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同时也易复发,可能随病程迁延愈发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损害社会功能。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自伤、自杀或暴力行为。

预防

目前,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无明确、直接的预防方法。但以下措施,对预防焦虑障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避免长期处于压力状态。

2.自我放松,平时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听音乐、运动等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

3.面对压力及时调节不良情绪,学会自我疏导,树立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4.尽量远离高压环境或不良的人际关系,学习应对压力的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如戒酒戒毒等。

日常

患者应如何自我调节?


1.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2.常放松自己,舒缓压力,多培养爱好、兴趣,适当转移对焦虑事件的注意力。

3.日常要注意情绪的变化,采取措施控制压力,增强心理弹性。

4.遇到压力事件时向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日常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训练,比如瑜伽或正念冥想、打坐等。

6.按医嘱服药,注意监测病情发展,如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及时前往医院复诊。

7.保持睡眠的充足,作息规律。

8.规律运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9.在饮食上合理搭配,可以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饮用含兴奋性物质的饮品。

10.若有进食障碍或睡眠障碍,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家属如何给予支持?


1.对广泛性焦虑障碍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过度关心,不要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

2.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及包容,要尊重理解患者。

3.使患者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等。

4.为患者创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督促监督患者治疗。

5.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患者的病情有加重、反复的趋势,及时患者就诊。

6.督促患者服药治疗时,药物最好由家属保管,可以更安全。


参考文献

[1]Ruscio AM, Hallion LS, Lim CCW, et al.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epidemiology of DSM-5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cross the globe. JAMA Psychiatry. 2017,May174(5):465-475.

[2]Lieb R, Becker E, Altamura C. The epidemiology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Europe. Eur Neuropsychop harmacol.2005,Aug15(4):445-452.

[3]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美国精神医学学会.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Remes O, Brayne C, van der Linde R, et al. A systemati c review of reviews on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disord ers in adult populations. Brain Behav. 2016 Jun 5: 6(7):e00497.

[8]季建林,吴文源编著.精神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172-176.

预后

评稿专家

王鹤秋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立即咨询

医生推荐

余志中 主治医师

心理精神科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立即咨询

普俊钦 主治医师

心理精神科

昆明市延安医院

立即咨询

袁大华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