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双相”孩子监护人的几点建议……

“我孩子没法上学,治疗又还没开始,这段时间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病情一旦恶化了,怎么办?” 

“我该怎么跟孩子相处,才不会刺激他?” 

…… 


青少年患者的家属群体普遍都弥漫着焦虑情绪,孩子得病了,父母也成了半个病人。 


在精神科,青少年患者的康复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 


一方面,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有着和成人不同的身心理特征,在康复和护理过程中比成人需要更多的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大部分父母对待精神疾病的治疗、用药和护理的理解是有误区的,很难专业、有效地护理孩子,甚至那些不专业的举动很可能导致孩子病情反复。 


下文中,我就家长如何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些帮助,也为临床医生的宣教提供一些参考。 


1、正确了解疾病是支持治疗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精神科或心理治疗机构都会有相应的宣传栏和宣传书籍、公众号等,这是经过专业人士审核、筛选的有用信息的汇总,比起不知来源的网络信息更可信和专业。 


在孩子就诊前,家属要尽量做好这方面的功课,对疾病树立一个正确、客观的认知:这是家庭治疗的基础。 


在见医生之前,家长可以提前更具自己学习到的精神疾病知识,将患者的成长经历、情绪变化、就诊经历、服药情况、应激事件等与疾病相关的要点梳理好,这对医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十分有帮助,可以有效提高诊疗效率。 


2、过度关注学习成绩是错误的 


孩子患病了,对学习肯定有影响,如果休学则影响更大,家长自然非常担心。 


虽然明知道孩子是病人,但部分家长还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提及学习问题,甚至逼迫孩子学习。 


大部分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症的青少年都伴有学习障碍,轻重程度不一。 


具体表现为拒绝学习,或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但一接触学习相关的事物(如作业、老师、同学、学校)就烦躁不安,静不下心来。 


这可能源于一些校园创伤事件(老师的语言暴力甚至体罚、同学的欺凌或嘲笑、重大考试失利等),也有可能因患病后学习效率下降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急速下滑、自信心备受打击。 


这些孩子已经对学习形成了负性的条件反射,无法控制自己。 


在得到有效治疗之前,如果家长逼迫孩子学习,或者只是有意无意地提及学习问题,都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所以,家长要学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事情,当务之急是先改善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康复,再解决学习问题,把落下的功课慢慢补回来。 


3、肯定孩子的良性改变包容小的恶性事件 


大部分孩子患病后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特定症状,也可能是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 


最常见的是沉迷电子游戏。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特别沉迷游戏,经常抱着手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生活懒散,为此跟父母经常发生口角。 


我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我更理解孩子的苦闷。

 

抑郁和双相患者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心情非常压抑的,尤其是休学在家的孩子。 过去的经历让他们痛苦,现在又面临种种难题导致烦躁不安,想到未来更是绝望。 玩电子游戏是这些孩子为数不多的、可以暂时逃离现实、得到放松的方法之一——但这种逃避是阶段性的,只要孩子的病情得到有效解决,沉迷游戏的问题多半也能有效缓解。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的患者,非常爱玩游戏,跟父母吵得不可开交。 但他对我说,他并不是真正喜欢玩游戏,只是因为无事可做,想打发时间。 后来经过治疗,他顺利返校学习,再加上我引导他找到了奋斗目标后,他自然就不再沉迷游戏了。 至于其它对病情没有影响的不良行为,家长也可以选择性地包容,如果不清楚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导致疾病恶化,可以用纸笔记录下来,在复诊时咨询主治医师。 


对于病情严重、等待治疗的孩子而言,家长要守住的底线就是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如果孩子出现自杀倾向、行为,必须马上就医,不能拖延! 


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我经常跟家长说:你们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跟你们理想中的孩子作对比。 一旦发现孩子的改变和进步,给予认可和表扬,这容易形成一个正反馈,对孩子的康复很有帮助。 


4、主动修复和孩子的关系 


只要家长一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曾经犯下的错误,就应该主动修复亲子关系。如果愿意或有需要,家长可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我并不是指责父母。虽然很多家长因自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曾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并非出于恶意,绝大部分都源于对孩子的爱。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父母要自省,但不要沉溺于内疚,而是要积极改变,避免再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在能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组织出游,带着孩子去户外走走。

 

暂时离开压抑的环境不仅能缓解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病情也有好处。 


5、千万不要擅自改变药物用量! 


药物的调整也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很多家长担心副作用,看孩子症状缓解就擅自改药,这是绝对错误的! 


没有得到原来就诊的医生指引或允许,家长不该擅自调整已在服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 


在复诊之前,如果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不要盲目等待,应立即找原来就诊的精神科医生挂号、咨询!青少年心身健康与家庭系统密切相关,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安心地交给医生就可以放手不管了。 


事实上,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对孩子的治疗至关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不断学习、反省和进步,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内心。 


家长的改变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往后更长的日子里,陪伴孩子的不是医生,而是你们。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