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悄然流传着“抑郁的尽头是双相”这样的说法,让许多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忧心忡忡。曾是“学霸”和“乖乖女”的小萌,就是这一言论的“受害者”。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突然对一切失去兴趣,变得脾气暴躁。小萌爸妈以为这只是青春期叛逆,没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萌的状态越来越“古怪”:偶尔会突然精力充沛地学习,但大部分时间却拖拖拉拉,对学习失去兴趣,整天嗜睡,成绩一落千丈。妈妈越来越担心,于是带她去看医生。起初,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并进行了抗抑郁治疗,但病情反而加重。后来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量表测试后,医生发现小萌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于是调整了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萌的病情明显好转。

小萌的经历看似印证了“抑郁的尽头是双相”,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小萌最初的“抑郁症”诊断并不准确。
双相障碍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在临床上,将双相障碍误诊为抑郁症的情况相当常见。
国内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双相障碍的首诊确诊率只有7.6%,误诊率和漏诊率合计高达92.4%。而在被误诊的病例中,大部分被误诊为抑郁症或焦虑障碍。
这是否意味着国内的医疗技术不行呢?其实并非如此。
国外资料显示,曾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患者多达40%,平均误诊时间长达7.5年,37%的患者甚至在出现首次(轻)躁狂发作后仍被误诊为抑郁症。
由此可见,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误诊的高发并非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技术问题,而是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就医时处于抑郁期并没有明显的躁狂发作,因此,更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
然而,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也有许多不同点的。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区分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杜娜医生的详细讲解吧~
1. 睡眠:双相抑郁患者常出现嗜睡;而抑郁症患者失眠较严重。 2. 食欲:双相抑郁贪食、胃口好,体重增加;而抑郁症常伴有厌食,体重减低。 3. 双相抑郁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比较突出,有些人会有自责、自罪、罪恶妄想。 4. 双相抑郁患者伴有精神运动性迟缓,行为动作比较缓慢,四肢有僵硬感。 5. 目前研究显示,约60%的产后抑郁本质是双相障碍,而不是单相抑郁,一定要谨防这部分产后抑郁的患者在接受抗抑郁治疗后出现轻躁狂症状。 误诊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我们要知道,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 抑郁症:以抗抑郁药治疗为主,而且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如果患者共病人格障碍,也可联合使用心境稳定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拉莫三嗦、丙戊酸盐、阿立哌唑、奥氮平,它们对情绪不稳、冲动控制缺乏、感知障碍、易激惹等症状治疗有效。 双相障碍: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而且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 但当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后,医生势必会先进行抗抑郁治疗,这不仅会让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萌,抗抑郁治疗反而让她的情况更糟糕。还会带来3个后果: 1. 诱发(轻)躁狂
即使在心境稳定剂和/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保护”下,双相障碍患者使用抗抑郁药也会诱发(轻)躁狂发作。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1300例双相障碍患者在心境稳定剂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基础上加服抗抑郁药后,短期有中度抗抑郁效应,但随访1年时诱发躁狂危险性较大。 2. 引起混合发作
荟萃分析发现,双相障碍患者频繁使用抗抑郁药,有可能加速“躁狂-抑郁”的循环,而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会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此外,双相障碍使用抗抑郁药还可引起或加重抑郁和躁狂的混合状态,也就是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3. 增加自杀几率
有研究显示,混合性抑郁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因为混合性抑郁中的抑郁症状会引发自杀观念,易激惹的愤怒会促进自杀的实施。 另外,误诊还会让患者及家属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会在病情不见好转的情况下陷入自我怀疑和绝望,加重心理负担。家属也会因为担心患者的病情,而产生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 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大家能对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有更清晰的认识,不再被“抑郁的尽头是双相”这样的错误言论误导。就诊时应尽可能详细向医生讲述自己发病的整个过程,同时回忆自己曾经是否有特别兴奋、感觉特别好的时候;家属也要仔细留意患者日常生活中情绪高涨时的状态(这个时期患者感到愉悦,没有痛苦感,常常被忽略),协助患者把所有的情况都反馈给医生;医生也应该尽可能详细的询问病史,既往病情了解的越详细,越利于疾病的治疗。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