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挤眉弄眼」,警惕抽动障碍!

你家孩子是否频繁有以下的行为:

总是眨眨眼,吸鼻子?

不自觉的耸耸肩膀?

11111.jpg

如果孩子反复不自主的出现这些动作,家长们需警惕是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6-16岁,男孩的发病率要高于女孩。

学龄前发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临床主要特征是不自主的、重复的、快速的、非节律性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属于复杂慢性神经精神类疾病。

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运动性抽动

运动抽动是抽动障碍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出现的顺序一般由上向下。

面部(挑眉、挤眼、皱鼻、张口、伸舌、噘嘴、咧嘴、舔唇等)

肩颈(甩头、仰头、点头、摇头、耸肩等)

躯干(挺胸、缩肚子、鼓肚子、扭腰等)

四肢(搓手、动手指、握拳、举臂、动手腕、伸腿、伸膝等)

发声性抽动

发声抽动可能是单一音节的重复或者无意义单词的发出,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发声。

例如吸鼻声、清嗓声、咳嗽声、喊叫声、口哨声、模仿动物叫声等。

除了抽动症状,约半数患儿会存在共患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学习困难、暴怒发作等。

哪些人容易患抽动症?

1. 家庭氛围紧张的儿童:父母频繁吵架;父母对患儿辱骂、体罚。

2. 心理压力过大的儿童:学习压力、同伴压力等。

3. 心理应激儿童:儿童在家庭或学校中遇到重大事件,引起焦虑紧张情绪会诱发抽动。

4. 免疫系统异常的儿童:患有呼吸道感染、哮喘、眼结膜炎等。

5. 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严重惊吓、持续精神紧张。

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抽动症状发作时,家长不宜当面批评和过分关注,应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多做行为引导,给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pki67633.jpg

轻度症状,不造成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中重度抽动症需要药物结合心理治疗。若需药物治疗,家长也要做到遵从医嘱给孩子服药,避免反复发作影响预后。

还需要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饮食起居规律,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看恐怖片、打游戏等。

抽动症治疗不及时的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抽动症只是个小毛病,长大后就好了”。

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显示,一部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不但抽动症不能自愈,而且在成长及发病过程中还伴随着学习、社交、心理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导致治疗难度增大。

1.影响学习

课堂上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导致注意力严重下降,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最终厌学、逃学。

2.影响心理

由于孩子的异常行为会引起其他小朋友嘲笑、歧视,导致自信心缺乏,心生自卑感,与人交往困难,久之则性格孤僻,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患儿长大后甚至发展成精神分裂。

3.影响身体

长时间的抽动会导致局部肌肉变形和僵化,恢复缓慢,严重者甚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因此,家长若关注到孩子日常出现怪异的“小动作”,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进行综合评估,尽早治疗。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石景鹤
主治医师丨神经内科
三级甲等 河南省儿童医院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