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5个特点的「抑郁症」,要警惕是双相障碍!

很多病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刚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疾病诊断一栏又变成了双相情感障碍(以下简称双相障碍),难道这是抑郁症发展成双相障碍了吗?

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可能是因为你的“抑郁症”本身就是双相障碍。

图片

在临床上,将双相障碍误诊为抑郁症的情况相当常见。

国内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双相障碍的首诊确诊率只有7.6%,误诊率和漏诊率合计高达92.4%。而在被误诊的病例中,大部分被误诊为抑郁症或焦虑障碍。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了:如此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是因为国内的医疗技术不行吗?

非也非也!

国外资料显示,曾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患者多达40%,平均误诊时间长达7.5年,37%的患者甚至在出现首次(轻)躁狂发作后仍被误诊为抑郁症。

可见,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是国内外均普遍存在的现象。

01




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

后果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给不了解的朋友科普下,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案相差很大:


抑郁症:以抗抑郁药治疗为主,而且需要足量、中长期使用。如果患者自杀企图严重,可加用碳酸锂这种心境稳定剂,但这是辅助性的、低剂量的、中短期地使用。

双相障碍:以心境稳定剂和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而且需要足量、中长期使用。如果抑郁比较严重,也可用抗抑郁药,但是辅助性的、低剂量的、中短期地使用。


当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后,医生势必会先进行抗抑郁治疗,这不仅会让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还会带来3个后果:

1. 诱发(轻)躁狂

即使在心境稳定剂和/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保护”下,双相障碍患者使用抗抑郁药也会诱发(轻)躁狂发作。

对4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显示,1300例双相障碍患者在心境稳定剂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基础上加服抗抑郁药后,短期有中度抗抑郁效应,但随访1年时诱发躁狂危险性较大。


不同抗抑郁药诱发躁狂的风险由小到大依次为:安非他酮<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诱发躁狂的风险由小到大依次为: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



图片


2. 引起混合发作

荟萃分析发现,双相障碍患者频繁使用抗抑郁药,有可能加速“躁狂-抑郁”的循环,而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会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此外,双相障碍使用抗抑郁药还可引起或加重抑郁和躁狂的混合状态,也就是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这里再给大家科普两个概念:


如果患者的表现以躁狂为主,抑郁为轻,叫做混合性躁狂;

如果患者表现以抑郁为主,躁狂为轻,则叫做混合性抑郁;

3. 增加自杀几率

有研究显示,混合性抑郁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

因为混合性抑郁中的抑郁症状会引发自杀观念,易激惹的愤怒会促进自杀的实施。

总而言之,将双相障碍误诊为抑郁症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学会从抑郁症中识别双相障碍很重要。

02




抑郁发作有这5个特点

要警惕双相障碍!




除了“抗抑郁治疗后转躁”外,如果抑郁发作具有以下5个特征,要警惕为双相障碍:

1. 发病年龄早

抑郁发作在25岁以前起病,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资料显示,双相障碍的首次发作往往在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发病高峰年龄在15~19岁。

2.抑郁发作伴心境不稳定发作

心境不稳定发作是指心境波动很大,有难以预测的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紧张、激越、易激惹、冲动、愤怒等多种病理情绪,可持续数小时或1~2天。

如果“抑郁症”患者伴有显著的心境不稳,往往预示双相Ⅱ型的可能性较大。

图片

3.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症状

比如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睡眠过多、伴精神病性特征(如夸大妄想、被害妄想)等,如果“抑郁症”患者有这些症状,则有可能是双相Ⅱ型。

4.抑郁障碍频繁发作

抑郁发作如果发病急骤、频繁发作(1年内抑郁发作≥4次)、缓解较快,往往提示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5.情感旺盛气质

患者在发病前有情感旺盛气质,比如不知疲倦、精力很旺盛、比较冲动任性、争强好胜等,很可能是双相障碍。

对照以上5点,如果你怀疑自己的“抑郁症”可能是双相障碍,可以借助下方专业量表来进一步判断↓↓↓

图片


03




比抑郁症严重的双相障碍

能治好吗?





双相障碍属于六大重性精神疾病的一种,它是比抑郁症更重的一种疾病。

所以,当疾病被修正为双相障碍时,很多病友或者家属是不愿意面对的。

大家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诊断上的更改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疾病能得到更有效地治疗,我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就更大。

看到这里,很多病友又要问了:双相障碍能治好吗?

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方法越来越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在这些“武器”的帮助下,最终能使约50%的患者完全恢复。

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中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周书喆医生提醒我们,在治疗双相障碍时要避免陷入2个误区,一起来了解下吧~

更多问题可咨询专家

图片


参考资料:

[1] 喻东山.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鉴别[J].精神医学杂志,2017,30(2):3.

[2] 刘铁榜,杨海晨,沈其杰.重视从抑郁障碍中识别双相抑郁[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2 37(2).

[3] 甘照宇. 双面人生——双相障碍解读[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

[4] 喻东山, 余琳. 理解才能更好地陪伴:抑郁、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陪伴指南[M].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文章图源:摄图网)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