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会缩短寿命?我该怎么更好地活下去?

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会让人“折寿”。

来自瑞典的一项国家队列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女性双相障碍患者的寿命减少了9年,男性双相障碍患者的寿命减少了8.5年。

而下面这两个因素是双相障碍患者长寿的大敌,

共病心脑血管疾病

有数据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双相障碍患者得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以及急性心梗的风险要高2倍,而这些疾病会增加双相障碍患者死亡的风险。

一方面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凶险,有时想抢救都来不及。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处于抑郁发作期时,患者可能懒得去医院看病,一些抑郁心境比较严重的患者甚至有求死之心,即便发现自己有胸闷、胸痛等冠心病的症状,也会拒不治疗,静等死亡的到来。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患者死亡率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心血管疾病对双相障碍患者寿命的影响有多大呢?

瑞典的一项全国大型双相障碍患者死亡率的调查发现,38%的双相障碍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不仅如此,他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年龄要比一般人群早10年左右。

看到这里,聪明的朋友都会认识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双相障碍患者的意义。

送你3条保持心脑血管健康的秘诀

秘诀一:hold住体重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²)反映全身肥胖程度,正常范围为18.5~24kg/m2。一旦超过24,便会触发“多骨勒米牌效应”,引起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而“三高”是引起中风、心梗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双相障碍患者应尽量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还有研究发现,肥胖会加重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的频率,增加他们共病焦虑障碍的几率,降低疾病治疗效果。

总之,体重超标对于双相障碍患者来说坏处多多。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标,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有效而不伤身的减肥方法。

秘诀二:戒掉不良生活方式

与健康人群相比,双相障碍患者更容易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暴饮暴食、钟爱高糖高脂食物、久坐不动、抽烟酗酒等,这些行为都是已经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果你也有,一定赶紧改~

秘诀三:定期监测“三高”指标

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一旦发现超过正常指标,要积极寻求向医生寻求帮助。

要知道,血压、 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心脑血管疾病便会接踵而至。

自杀风险

自杀是导致双相障碍患者寿命缩短的另一主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双相障碍患者每年尝试自杀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30~60倍,有大约1/3~1/2的双相障碍患者至少有一次试图自杀。

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抑郁首发的患者、既往抑郁频繁发作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国外也有研究表明,40岁以下的男性患者自杀风险相对较高。

有些双相障碍患者是愤怒性自杀,比如病人被家长所激怒,最初有向外攻击的念头,由于不具备攻击条件,或者害怕攻击后果,故将攻击反指向自身而自杀:我没力量跟你们斗,我死总可以了吧?

有些患者是羞辱性自杀,很多病人表示说:“家人总是不让我自己管理药物,这意味着他们把我当疯子看,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还有很多双相障碍患者想一死了之,是因为无法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摧残。

网友@ 新升的阳光是这么描述的:

双相障碍让我无法控制住自己,大喊大叫,撕扯着周围的一切,也包括我自己,我用力地咬自己,用指甲抠自己……当我平静后,看着自己狼狈不堪,头发凌乱,身上的衣服不成样子,胳膊上满是伤痕,脸上也分不清楚是泪水、口水、还是鼻涕。相比这些狼狈,更令我痛苦的是,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我怨恨自己,无助地瘫坐在地上。

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精神变得恍惚,整个人游走在崩溃的边缘,想自杀,假设各种自杀的画面,不怕粉身碎骨,只怕死不了……

诚然,双相障碍带给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走向死亡并不是摆脱这一切的唯一通路。

小编再送你3条减轻痛苦的秘诀

秘诀一:坚持规范治疗

双相障碍可能会让你觉得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但它只是暂时困住了你,只要我们把药物、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这些“武器”利用好,大部分病友都能与它和平相处,正常地工作和学习。

秘诀二:学会管理情绪

平时不妨多学习一些情绪自我管理的技巧,比如放松练习、正念冥想、做做瑜伽和认知疗法等,这可以帮你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稳定你的情绪。

秘诀三:重塑人生观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尤其是抑郁发作时会对生活丧失希望,很容易出现“活着没啥意思”“我 XXX 事情做得太糟了”的念头,因此需要重新梳理患者的人生观。

你可以在家人陪同下前往空旷的地方进行奔跑,在过程中向前看,反复暗示自己活在当下。在家里时,则可以站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向外观察,反复暗示自己世界很美好。

当然,在这场漫长又充满曲折的治疗之路上,家属的做法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帮助病人,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护理方法哦~

参考资料:

[1]张陈茜, 向小军, 郝伟. 双相障碍共患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2):3.

[2]杨蕾, 王中刚, 张云,等. 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

[3]McElroy SL, Keck PE Jr. Obesity in bipolar disorder: an overview. Curr Psychiatry Rep. 2012 Dec;14(6):650-8. doi: 10.1007/s11920-012-0313-8. PMID: 22903246.

[4]McIntyre RS, Calabrese JR. Bipolar depressi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met needs of a complex disorder. Curr Med Res Opin. 2019 Nov;35(11):1993-2005. doi: 10.1080/03007995.2019.1636017. Epub 2019 Aug 5. PMID: 31311335.

[5]Crump C, Sundquist K, Winkleby MA, Sundquist J. Comorbidities and mortality in bipolar disorder: a Swedish national cohort study. JAMA Psychiatry. 2013 Sep;70(9):931-9.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3.1394. PMID: 23863861.

[6]张异.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何自救[J]. 长寿,2021(5):27.

(文章图源:摄图网)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