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病人喜欢思考哲学问题?

说起「哲学」,这两个经典名场面便扑面而来~


还珠格格名场面——紫薇吃醋经典台词

武林外传名场面——吕秀才说死姬无命

我们看哲学,总会觉得高深、神秘,将其束之高阁。

但当「精神疾病」和「哲学」碰撞,就会引发一个有意思、却颇有争论的话题——

为什么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时候总能说出非常有哲理的话~

他们为啥总喜欢思考这些看似虚无的人生哲学?

他们难道比普通人更拥有思考人生的「天赋」吗?

 

每天晚上我“死”掉,结束掉该遗忘的,储存我说需要的。

 

石头听不懂我们说话,也不认为我们是生命。在它们看来,我们动作太快,生得太快,死得太快。

在石头看来,我们就算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我们,太短了!

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引自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精神病患思考的哲学,

和我们认为的哲学,是一回事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认为的「精神病患思考的哲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二者讨论的哲学范畴不同。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你误解哲学了,同时,你也误解精神病人了。

哲学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是重逻辑的,而精神病性的哲理有思无辨,并且精神病人的话语,本身不构成「成体系」的哲学话语。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医学不能定义哲学,虽然精神病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常态和病态的差异,但有精神疾病并不妨碍精神病人进行了思考(即产生思维活动),而这些思考,就结果而言,本身就会构成某种哲学。

问题仍需讨论,需学者进一步探究和辨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精神病哲学等,了解更多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哲学的跨学科探讨)

但为什么在大家眼里,总觉得精神病人爱思考「类似哲学相关问题」的行为,却是有迹可循。

以下是4点可能性

1. 默认模式网络(DMN)

默认模式网络的脑区,会在被动休息和精神神游期间,依然处于活动状态。抑郁情绪或抑郁症,与DMN的紊乱直接相关。

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常人,抑郁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更活跃。其常和艺术天赋、文艺的想法、创造力、想象力有关,活动时,通常涉及思考他人,自我反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所以,抑郁患者有时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神游、自我批评等。不设限思维的反省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思考类似于哲学的问题。

2. 思维方式

强迫思维

强迫障碍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体现在强迫思维上。其中,「强迫性穷思竭虑」,属于强迫思维的一种。出现这种思维的人,会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刨根问底,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停止。

比如,反复思考: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为什么1加1等于2,而不等于3、4、5……?」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更容易产生类似哲学的「刨根问底、追其根源找本质」的思想行为?

抑郁性认知

精神病人多认知受损,虽然大多病患有时会用哲学经典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更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肆意输出,焦虑、绝望、抑郁、悲痛……

很多时候是在抑郁心境下的输出和认知,而症状缓解后,一般再无同样的想法,或是不再纠结这些看似「类哲学」的问题了。

超价观念、妄想

超价观念属于思维障碍之一,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通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而妄想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牢固的信念。

人格障碍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超价观念、妄想等,认知模式常跳出我们普世的常识和经验,所以普通人有时候会觉得精神病患脑子里想的东西好像「很抽象」「很哲学」的样子,其实并非真正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现实解体

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会有一种外界变得不真实的感觉。他们会感到周围事物变得模糊不清,毫无生气,觉得一切都仿佛隔着一层东西,像假的一样。这种现实解体,会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玄学」之感。

  //  

总之,

普通人:思考更务实。

哲学家:思考更理性和具有逻辑性。

精神病人:他们思考的这些类似于哲学的问题,往往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有时候还会因为思考太多而患病。

3. 需求层次

精神病人的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更难得到关注和认可感,也缺乏归属感,时常处在重重矛盾的大网中难以脱身。

现实不如意,会转而追求精神层次的解药,所以部分精神病人可能会选择思考「哲学」问题,从而帮助内心世界不安的自己答疑解惑。

4. 人格特质

抑郁、神经质、高敌对性、自卑、疑病等个性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哲学倾向」也有影响。

比如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人际焦虑,在社交场合常常选择沉默,不愿意卷入任何与他人可能的交往中,可能长期以往,更容易陷入哲学性反思,因此会倾向于去钻研哲学。

如您还有“精神疾病治疗”相关问题,请点击“在线咨询”,专属客服1对1为您匹配医生、心理咨询师。

相关专题:精神疾病做心理治疗有用吗

参考文献:

[1]徐献军,庞学铨.现象学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疾病——对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6(12):91-96+158.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文章图源:摄图网、网络)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