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睡眠的关系

患抑郁症15年的黄先生经历了不认为自己有病,不规范用药导致病情反反复复的情况。最近一两年才意识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坚持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诊。病情虽有缓解,但很多时候仍开心不起来,经常腰背酸痛。最主要问题还是睡眠问题,入睡需要一两个小时,入睡后不踏实,很容易惊醒,早晨三四点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目前药物治疗以文拉法辛为主,有时实在睡不着会吃点劳拉西泮。

2022年4月来我院门诊就医,希望解决上述问题。门诊详细问诊后,建议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短期住院治疗,患者欣然同意。经过近20天的住院,调整药物治疗,结合专业心理治疗,并辅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出院时除了偶有腰背酸胀,情绪问题、睡眠问题等基本解决,基本达到痊愈标准。出院后每月定期复诊,平时也通过好心情平台私人医生服务沟通,到目前为止,病情一直控制稳定。

抑郁症与睡眠关系

据相关统计,抑郁症患者有70%左右会伴有睡眠问题。睡眠问题可以出现在抑郁症发病的任何时期,尤其是早期发病时的重要提示,抑郁症治疗后残留的睡眠问题也会是疾病复发的重要风险因素。同时有睡眠问题的人群更容易罹患抑郁症。甚至有些患者就仅仅因为失眠的痛苦而选择自杀。

相关研究表明,睡眠问题是可以单独用于评估是否存在抑郁症、自杀想法、自杀企图的。睡眠问题会加重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使患者控制力减弱,影响病情,导致不良后果。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尤其是老年患者,睡眠问题和抑郁症同时出现几率更高。

因此,抑郁症睡眠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分析睡眠问题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组成部分,睡眠问题解决了是抑郁症病情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抑郁症出现的睡眠问题

正常睡眠过程包括非快动眼睡眠期(慢波睡眠)和快动眼睡眠期,非快动眼睡眠期又分为嗜睡状态、浅睡状态、深睡期、深睡四个期。正常睡眠中,逐步从嗜睡状态、浅睡状态、深睡期、深睡循环,再到快动眼睡眠期,这样是一个周期。一般一晚循环4-6个周期。健康的成年人快动眼睡眠期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

抑郁症患者主要是快动眼睡眠期异常情况较大,导致出现以下情况:睡眠时间过少,少于6小时;睡眠时间过多,多于9小时;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早醒;多梦;甚至整夜无法入睡等。

抑郁症出现睡眠问题的治疗

抗抑郁药治疗

多数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情绪的同时,也能调整睡眠结构,改善睡眠问题。但实际治疗时,很多患者急性期睡眠问题很严重,而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2-4周,甚至更长,特别是多数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早期有短暂的失眠副作用。如果单用抗抑郁药物,由于这些原因会导致患者在治疗初期因为睡眠问题非常难受。

因此,常规处理,会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同时短期辅助安眠药物。这样既能保证治疗初期就能很好的改善睡眠,等抗抑郁药物起效后,停用安眠药物,睡眠问题也能得到彻底改善。当然也有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米氮片、曲唑酮等,单用此类药物早期一般就能有效改善睡眠。如何选择抗抑郁药物,还得根据患者病情、核心症状、伴随症状等综合考虑后选择药物。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用于抑郁症伴随的睡眠问题,主要是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比如患者多对自身睡眠要求过高,睡眠习惯不良等,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改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抑郁症伴随的睡眠障碍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物理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起效快,疗效明确,但潜在副作用较多,特别是短期记忆损害明显。虽然能有效改善睡眠问题,一般用于难治性病例。

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治疗对于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伴随的睡眠问题都有明显效果。

近几年研究表明,睡眠剥夺疗法也能有效改善睡眠。睡眠剥夺疗法包括全睡眠剥夺、选择性睡眠剥夺和部分睡眠剥夺这几种类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实施,患者不能自行在家操作。因为部分抑郁症患者使用后会加重抑郁症病情。

伴有明显睡眠问题的抑郁症,治疗的难点在于要考虑到患者多个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抑郁症症状群、抑郁症亚型、多年来疾病发展情况、既往治疗情况等。不是简单的治疗睡眠障碍,因为睡眠问题只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和单纯的睡眠障碍在发病机制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抑郁症和睡眠问题的相关性错综复杂,其相互影响机制相当复杂。很多患者在患有抑郁症的同时还存在睡眠障碍的单独疾病可能,相比伴有睡眠问题的抑郁症还是比较好解决的。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的困惑都能一一得到解决,现在能做的就是如果确诊疾病,需要正规医院,规范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


如您还有“抑郁症/睡眠”相关问题,请点击“在线咨询”,专属客服1对1为您匹配医生、心理咨询师。

(文章图源:摄图网)

作者介绍

徐鹏

南京市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普通精神科。擅长焦虑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恐惧症,进食障碍,躯体化障碍,睡眠障碍,物质依赖,性心理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