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症的影响

童年创伤对人产生的影响较大。

童年期虐待是童年创伤的一种,是最普遍的创伤形式。有报道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3%的儿童遭受身体虐待,36%的儿童受到情感虐待,13%的儿童遭受性虐待,16%遭受身体忽视,18%受到情感忽视。本文,我们就聊一聊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症的影响。

童年期虐待的定义及形式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故意对儿童施以暴力或故意给儿童造成伤害或死亡的行为称为“虐待”,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身体虐待(非偶发,非意外,非合理):抽打、踢倒、烟头烫、咬孩子、扭胳膊、使劲晃、把头按在水里、猛推、摁在地上、用力掐孩子。

(2)心理虐待(有意的,持续性):言语虐待(持续不断的批评、贬低、侮辱、排斥、嘲讽和威胁);蛮横无理的要求(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没有给孩子提供必需的情感和心理支持。

(3)性虐待:接触(抚摸、性交、迫使儿童拍摄色情片和卖淫);非接触(露阴、迫使儿童观看色情片)。

童年期虐待的不良转归

一、青少年时期

1、内化问题(心理虐待)

童年期虐待是内化问题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这些问题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逐渐的稳定性,并持续到成年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增加情绪抑郁和反刍,羞耻感,低自尊)、焦虑、躯体症状(头晕、头痛)。

造成内化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心理依恋理论”进行解释,当依恋对象成为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安全/恐惧的来源时,他们就会建立消极的认知模式(别人是危险的、不值得信任的;我是不受欢迎的、没有价值,不被人爱)。

2、外化问题(躯体虐待)

童年期虐待也是外化问题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攻击、违纪行为、吸毒/酗酒。

造成外化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是“一般压力理论”,即心理压力造成愤怒反应。第二是“社会联结理论”,童年虐待会削弱社会联结,使个体社会信息处理模式的偏差,倾向于在模糊和无害的互动中察觉到敌对意图,进而做出过激反应;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倾向,认为,攻击行为是应对分歧和处理人际冲突时一种可以接受的处理方式。

二、成年期

童年期虐待会增加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神经症等的发生风险。

图1 性虐待对个体的影响

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

1. 童年期虐待和应激易感性

早期经历影响了杏仁核神经环路的发育,增加了个体的应激易感性。如图2所示,婴儿期无应激:神经环路激活→无症状。婴儿期轻度应激:神经环路反应下降→抗压能力→无症状。童年期虐待:神经环路过度激活(应激敏化,甚至是未受到应激时也会激活)→可能不会表现出临床表型,但是会增加精神疾病发生风险。

图2 童年期虐待和应激易感性

图3所示,童年期虐待通过多种途径导致HPA轴负反馈失调和皮质醇反应增加。关键时期是指是大脑可塑性增强的时期,在此期间,大脑接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进而影响神经回路的发育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该环境。

图3  童年期虐待对大脑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2. 童年期虐待对脑结构的影响

图4所示,左图:父母言语虐待、儿童目睹家庭暴力和童年期性虐待对大脑结构的影响;右图:童年期虐待对不同信号通路的影响,灰色箭头为降低连接,黑色为增加连接,橙色为降低反向连接,红色为增加反向连接。

图4 童年期虐待对脑结构的影响

3. 不同大脑区域的虐待敏感期

图5所示,a:4岁左右时海马体积受影响最大;b:8岁和13岁左右时下纵束受影响最大;c:11岁左右时右侧杏仁核受影响最大;d:13岁左右时刺激视觉皮层受影响最大;e:14岁左右时前额叶皮层灰质受影响最大。

图5 不同大脑区域的虐待敏感期

4. 童年期虐待特点与抑郁症的关系

图6所示,男孩大约在14岁时容易受到虐待影响,其中非言语情感虐待的影响最大;女孩也是大约在14岁最容易受到虐待影响,其中情感忽视、非言语情感虐待、同龄人情绪虐待等影响较大。

图6 童年期虐待特点与抑郁症的关系

5. 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① 性别

女性经历童年期虐待的比例大于男性,女性经历情感虐待是男性的2倍,性虐待是男性的4倍。有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史的女性患抑郁症明显高于男性。

② 病程

童年期虐待与复发性抑郁有关(OR=2.24);童年期虐待与持续性抑郁有关(OR=2.27)

③ 共病

有童年虐待病史,抑郁情绪越严重(情感虐待),容易共病焦虑(躯体忽视)。易共病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纤维肌痛、月经紊乱、头痛等。另外,可能共病人格障碍、强迫症(性虐待)、非自杀性自伤(情绪虐待)等。

④ 认知功能损伤

童年期虐待特别是情感虐待,可能是抑郁症后期发展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表现为认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受损。

⑤ 忧郁型抑郁

⑥ 难治性抑郁症

6. 童年期虐待与抗抑郁治疗效果

① 高5-HTT亲和力药物的治疗效果可能优于低5-HTT亲和力药物。

② 童年期虐待预测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7岁之前。

③ 有虐待史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对CBT应答较差,聚焦于创伤事件的认知行为疗法(TF-CBT)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Stoltenborgh M,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Alink L,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Child Maltreatment across the Globe: Review of a Series of Meta‐Analyses[J]. Child Abuse Review, 2015, 24(1): 37-50.

[2]Varese F, Smeets F, Drukker M,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ies Increase the Risk of Psychosis: A Meta-analysis of Patient-Control, Prospective- and Cross-sectional Cohort Studies[J]. Schizophr Bull, 2012, 38(4): 661-71.

[3]Hailes HP, Yu R, Danese A,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 umbrella review[J].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10): 830-839.

[4]Ibrahim P, Almeida D, Nagy C, Turecki G. Molecular impacts of childhood abuse on the human brain[J]. Neurobiol Stress, 2021, 15:100343.

[5]Teicher M H ,  Samson J A ,  Anderson C M , et al.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brain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onnectivity[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6, 17(10):652.

[6]Williams L M ,  Debattista C ,  Duchemin A M , et al. Childhood trauma predicts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in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data from the randomized international study to predict optimized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J]. Transl Psychiatry, 2016, 6(5):e799.

[7]Asarnow J R ,  Emslie G ,  Clarke G , et al. Treatment of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resistant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predictors and modera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9, 48(3):330-339.

[8]俞国良, 李森. 危机与转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5-15.



作者介绍

王奇

沈阳陆总医院主治医师,精神医学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擅长心境障碍、睡眠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的诊治。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精神医学与睡眠障碍分会委员。参与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9篇,参编英文著作一部。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