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能活多久?且看3大因素
精神疾病本身是否会影响寿命?精神病患者寿命的长短和什么因素相关?

虽然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能活多久」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疾病种类、自身病情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基于国内外各种研究,我们发现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因素一:自杀风险 

精神疾病患者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具体有多高呢?数据说话!

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精神疾病而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数至少是普通人群的10倍。在21世纪初,全球非自然原因死亡率最高的是抑郁症,占30%;其次是物质使用相关疾病,占18%;精神分裂症占14%,人格障碍占13%。


图片


图源:自制

自杀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临床症状。在抑郁自杀未遂的人群中,20~35岁的青年和50~65岁的中老年占比最高。男性抑郁症自杀危险性高于女性,是女性的3~4倍。

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3倍!

另外,边缘性人格障碍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冲动和自杀行为。

关于自杀风险,与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精神症状

就拿抑郁症来说!抑郁症的精神症状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有很重要的联系,比如,绝望感、抑郁情绪、自卑感、无价值感等,更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差,幻听、幻视等精神分裂阳性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让他们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如他们在命令性幻听的支配下,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障碍患者,常持续性出现恐惧、害怕情绪。这类人群的自杀风险较高,病情更为严重,负能量心态更加突出,自杀次数也更多。

图片

躯体症状

以抑郁症为例,睡眠质量往往会影响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持续性睡眠问题可能促使抑郁症的症状波动、复发或导致自杀。

抑郁患者的共病数量越多,抑郁程度越严重,自杀风险越高。有研究发现,自杀意念组患者的共病数量明显高于非自杀意念组,主要表现在失眠、疼痛及焦虑情绪上,他们的睡眠更差,绝望感、自罪感更强。

负性生活事件

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前都存在负性生活事件,比如失恋、丧偶、离婚、失业、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地位变化等。这些刺激使很多抑郁的人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加上绝望、无助感和无用感等等一系列的负性情感体验,都给自杀创造了心理条件,从而影响寿命的长短。

对疾病的态度

01主观态度

这里要提到一个词,就是「病耻感」。

一方面,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生存质量有间接的负面影响。也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恢复初期,自杀率高,可能是因为随着精神疾病症状的缓解,患者的自知力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疾病出现消极的评估,导致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病耻感增加,预示更强的自杀意念。减少病耻感,可以防止有精神病风险的人自杀。

图片

02社会态度

在这些被贴上「精神病」标签的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污名,使他们在就业和工作等多方面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重新融入社会。还有他们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歧视等,都是他们产生自杀念头的一个因素。

因素二:意外伤害

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而丧失生命。

在一些精神疾病中,随着慢性病程的发展,病人的认知功能会进一步衰退,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意外事件,如车祸、溺水、坠楼、服药过量等的发生。

就拿精神分裂症病人来说,因为患者病情不稳定,在疾病发作期,由于一些精神症状的支配,他们会出现各种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在被害妄想出现时,为了逃避迫害,可能从高处跳下致死。

另外,一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一些药物副作用,如高血脂、高血糖等,从而导致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而丧生。所以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复诊。

因素三: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容忽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死亡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而二者的死亡率差距仍在不断加大,而且预期寿命显著缩短10~25年。躯体疾病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精神疾病患者和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体力活动过少、药物滥用、酒精和吸烟等,更容易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出现。国外研究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引起的死亡人数高于自杀。还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癌症死亡率与心血管死亡率相似。此外,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

图片

了解以上各种和死亡相关的高风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规避一些可以控制的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让生命更有长度,也更有质量。

参考文献

[1]Dong M,Wang S B,Li Y,et al.Prevalence of suicidal behavior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8,225:32.

[2]Silke B.Epidemiology of Suicide and the Psychiatric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Public Health,2018,15(7):1425.

[3]Piotrowski P ,Gondek T M ,A Królicka-Deręgowska,et al.Causes of mortality in schizophrenia: an updated review of european studies.[J].Psychiatria Danubina,2017,29(2):108.

[4]Oexle N,Ajdacic-Gross V,Kilian R ,et al.Mental illness stigma, secrecy and suicidal ideation[J]. Epidemiology & Psychiatric Sciences, 2015, 26(01):53-60.

[5]Auquier P,Lanon C ,Rouillon F ,et al.Mortality in schizophrenia[J].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2006,15(12):873-879.

[6]Laursen T M,Nordentoft M,Mortensen P B.Excess early mortality in schizophrenia.[J].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14, 10(1):425-448.

[7]Saha S,Chant D,Mcgrath J.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rtality in schizophrenia: is the differential mortality gap worsening over time?[J].Arch Gen Psychiatry, 2007,64(10):1123-1131.

[8]Crump C,Winkleby M A,Sundquist K ,et al.Comorbidities and mortality in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a Swedish national cohort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3,170(3):324-333.

[9]Brown S,Kim M ,Mitchell C,et al.Twenty-five year mortality of a community cohort with schizophrenia[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0,196(2):116-121.

[10]Laursen T M ,Munk-Olsen T ,Gasse C.Chronic Somatic Comorbidity and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Natural Causes in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J]. PLoS ONE, 2011, 6(9):e24597.

[11]Laursen T M.Life expectancy among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11,131(1-3):101-104.

[12]Westman J,Eriksson S V,Gissler M,et al.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A 24-year national register study[J].Epidemiology &Psychiatric Sciences,2018,27(5):519-527.

[13]姜能志,王艳郁,孙宏伟.抑郁症伴发自杀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06):478-480.

[14]翟长平,崔明,敖翔,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3.

[15]梁艺颖,庄雪菲,杨阳,等.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09):696-701.

(文章图源:摄图网)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