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资深」的精神疾病患者,「吃药」简直就是一件太稀松平常的事情。
每年因为吃药出问题,再次进医院的人不在少数。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服错药、过量服药、服药方法不正确等问题。
那么,如何「安全」吃药?别急,请往下看~

吃药前:服药细节要问医生
好心情建议您找医生要一张服药温馨提示卡(有的医院会在出院时或门诊提供,记忆不好人士,拿着准有用),如果没有卡片,你可以记下这些信息~
名称:药物叫什么?是否还有别的叫法?
时间:问清楚医生吃药时间,比如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什么时候需要吃?餐前还是餐后吃?
剂量:一天几次?一次吃几片?要吃多久?
换药:这种药物会上瘾吗?出现哪些情况需要更换药物?
禁忌:和医生确认服用药物时,应避免和其他什么药物或食物同时服用?
观察:药物通常有哪些副作用?如果出现,怎么处理?有哪些症状变化或副作用的时候需要找医生?怎么联系医生?(如果想停药,记得咨询医生。尤其是服用药物很长时间的情况下,如果自行停药,可能会出现撤药反应。)
吃药期间:安全用药7个原则
避免多吃、漏吃、少吃药:如果你的病情复杂,需要服用的药物比较多,这时候你就需要做好药物管理。首先要询问医生,药物是否可以从原包装取出而不影响药效,如果不影响,可以把每一顿需要服用的药物装到便携分装药盒里,这样可以减少漏服。

如果漏服了,要不要补服呢?怎么补?一起来听听好心情签约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唐宏宇主任的详细介绍吧~
不要生吞:有些人在服药时,只喝一口水,甚至直接干吞,这些都是很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样药物并不能顺利进入到胃里,反而长时间停留在食管内,不容易被完全吸收,药效大打折扣。
温水送服: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片,茶中的成分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此外,果汁、牛奶都不适于用来送服药物。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减弱助眠药物的催眠作用,服药期间最好不要喝咖啡或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

吃药不喝酒:「吃药喝酒,说走就走」,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吃药的时候喝酒,可能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酒精与抗精神病药、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和部分抗抑郁药等同用,可能会加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引起或加重镇静和嗜睡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发生呼吸抑制,危及生命安全。
吃药不抽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烟碱等物质能加速药物(如氟哌啶醇、氯氮平、奥氮平等)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进而影响药效,增加疾病复发的风险。另外,抽烟还可能会导致疾病恶化。尼古丁可通过影响多巴胺的合成、释放、降解等过程,导致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功能增强,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
不随便加用其他药物:抗精神病药与降压药、抗生素、抗凝剂、抗抑郁剂、抗癫痫药等同时服用,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影响疗效,并可能升高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在服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时,如果出现新的不适或症状,一定要咨询医师或药师,在他们的指导下用药。
妊娠期间用药需更谨慎:抗精神病药物在合理范围内对胎儿影响较小,达到一定剂量后存在一定的致畸风险。怀孕头3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期,最好不服药,如果需要服用,需遵医嘱选安全级别高的药物,最低剂量用药,单一用药。
吃药后:药物副作用的解决方法
很多病友的内心OS:我有多需要吃药,就有多怕「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药物的不良反应。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有的药物服用数周或数月后,副作用慢慢减轻或消失;而有些副作用,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其次,药物治疗作用与副作用相比,利大于弊。我们可以在治疗疾病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果你正在服用抗抑郁药,可以点击下面图片进行自测 ⇓,评估副作用的轻重程度。测完后,你可以在下次就诊时把结果带给医生,帮助医生了解你的药物使用情况。

而对于轻型的副作用,如口干、乏力等,如果没有严重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可以不必特殊处理。如果出现恶心,可改为进餐时服药;如果出现白天犯困,可改为晚上睡前服药;如果出现便秘,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必要时服用软便剂,有助于缓解便秘;体重增加也是常见的副作用,您可以采用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措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好心情医生欢迎您在线咨询。
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副作用,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需马上咨询医生,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来帮助缓解或减弱副作用。
1.吞咽困难:可能是抗精神病药干扰了咽部环状括约肌的反射,如果出现,建议改为流食或半流食,不要吃干硬的食物。
2.不能静坐、急性肌张力障碍:如手脚抖动不止、肌肉强直等。建议马上去医院就诊。
3.药物性癫痫:抗精神病药,特别是氯氮平和氯丙嗪,有可能诱发癫痫大发作;抗抑郁药,如西酞普兰、帕罗西汀也可能会诱发癫痫。在抽搐发作时,家属不要马上搬动患者,也不要用力按压四肢,避免受伤。发作停止后,马上去医院就诊。
专家介绍
参考文献:
[1]Alan F.Schatzberg,Charles DeBa-ttista.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第八版).范静怡,张小梅,张道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吴世红.精神科门诊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01):6.
[3]钱正康,吴天诚,毕培德.从58例住院精神病人意外死亡看安全用药[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06):44-46.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