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喝酒,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承受上限,我们称之为“酒量”。
有些人一瓶啤酒就不省人事,有些人则“千杯不醉”,就像金庸先生小说里的大侠,性格豪迈,酒量惊人,而且越喝酒,武功越厉害。然而,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一直有大量饮酒的习惯,就很难再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更不必说像影视剧里的英雄人物一样功力大增。

图源:网络
下面的案例是我的一位患者,饮酒不过一年多,但却达到了需要住院的严重程度:
李先生,38岁,已婚。1年前开始饮酒,且饮酒量逐渐增多,每日饮白酒500-1500克,常空腹饮酒。
后来不顾家人劝阻,偷偷跑出去买酒,并且在回家的路上就一饮而尽;想喝但喝不到时会出现手抖、出汗等躯体不适。性格方面也逐渐变得多疑、挑剔、易怒。在治疗之前,曾出现“抽搐”——发作时四肢伸直、颜面青紫。
为此,妻子给李先生下了最后的通告:如果不戒酒就离婚。
初识李先生:消瘦,面色晦暗、双眼通红,双手颤抖,精神萎靡。与医生谈话过程中,言辞少,自称“自己没有精神问题,就是喝点酒,但是又没喝傻,记忆力、计算力都没问题”。
的确,李先生的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大体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却达到了酒精中毒的诊断标准。临床上称之为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分为滥用、依赖、戒断状态、精神病性障碍、遗忘综合征等多种情况,李先生的情况属于其中的酒精依赖综合征(ADS)。
有人会认为,依赖只是成瘾,并未构成疾病,更不可能是精神病。事实上,ADS正是由于长期习惯性饮酒,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的表现,临床表现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ALCOHOL
是什么原因让饮酒者产生“依赖”?
我们的大脑内有很多神经递质,其中就有一种叫做多巴胺,这是一种能够产生快乐的神经递质,由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所以,中脑边缘系统又被称作“快乐的中心”。当人们品尝美食、运动、进行性行为时,就会刺激该系统释放一些快乐物质(包括多巴胺、内啡肽、内源性大麻、乙酰胆碱),从而产生快感。由于这种情况属于人们自身的生理反应,所以被称为“自然兴奋”。
但是,有些物质摄入体内时,也能够使机体产生上述所说的快乐物质,这些物质能够绕过大脑本身的神经递质,直接刺激大脑相应受体,引起多巴胺释放,从而产生快乐,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作“奖赏”。而诱发机体产生奖赏的物质就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酒精,以及尼古丁、某些药品、毒品等。因为这些物质给机体带来的快感更迅速、更直接,同时,这种快感又会被大脑的另一个区域(伏隔核)记住,所以最终导致了整个机体对该刺激的期待和不断渴求。往往在后期,需要该物质更大用量才能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这样,我们就看到,那些吸烟者、酗酒者,甚至吸毒者,形成了一个滥用→成瘾→戒断的恶性循环模式。

图源:网络
ALCOHOL
哪些表现说明你“酒精中毒”了?
1,饮酒习惯的改变
从开始的社交饮酒逐渐演变为饮酒次数越来越多,严重者每日必饮,尤其是晨起后,有明显的饮酒渴求;同时也由三五好友共饮发展为“一个人独自享用”。不喝不行,否则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严重不适感,我们称之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2,性格变化
与影视剧情不同,现实中,一个人长期大量饮酒,性格方面会逐渐演变为越来越孤僻、挑剔、易怒,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是正确的,其他人都与自己格格不入,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酒精性人格改变”。值得一提的是,酒精中毒的男性患者大多会怀疑妻子对自己不忠,或者周围人对自己进行迫害。
3,酒量上的变化
先是酒量越来越大,但随着长期的空腹饮酒,导致肝脏受到损伤,解酒能力逐渐下降,导致后期酒量变少,恢复为从前的酒量,很容易就醉了。
4,癫痫发作
也就是上文中的抽搐。据统计,大概有30%的酗酒者在戒酒期间出现癫痫发作,此阶段说明我们的大脑神经已经受到损伤,尽管在认知方面并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5,幻觉
以幻听为主,幻听内容通常为对自己的批判和责骂,或是威胁;当然,也可能出现幻视,但一旦出现幻视,很可能此阶段患者的意识也不够清楚,这时很容易出现激越、冲动的行为,严重者可出现杀人、纵火等违法行为。
ALCOHOL
酒精在人体内如何代谢?
不同的人,饮用不同酒精量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每个人体质不同,也就决定了饮酒后的反应不同。酒精进入身体后,90%~95%是要经过我们的肝脏分解代谢。然后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参与代谢的,就包括两种重要的“酶”,即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这两种酶的数量及活性强弱决定了该个体对酒精的耐受程度。

图源:网络
此外,酒精中毒还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有关。有调查显示:酒精依赖有家族聚集性,其中,男性遗传度达51%-65%,女性为48%-73%。在性格方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酒精依赖者往往比较外向、冲动、寻求刺激。在社会方面,婚姻破裂、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者更容易出现酗酒行为。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酒精中毒的症状有轻有重,但很多人只有出现了严重后果才开始重视起来。当然,治疗上,也是宜早不宜晚。文中的李先生,经过住院系统治疗(包括酒精替代治疗、改善情绪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厌恶性行为治疗)1个月,出院时戒断症状消失,情绪状态良好,对酒危害有了一定认识。但能够彻底戒酒,需要长期观察和随访。
医生感悟
酒精中毒是指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已成为当前日趋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有学者研究发现:酗酒者大多存在性格上的某种缺陷:①初始嗜酒年龄小于 35 岁的人更具有敌意,富有攻击、反社会性,他们易寻求新鲜刺激,自控能力差;②大于35岁的人群则以独居、压力大、安全感缺失者居多。
我们知道,饮酒的初期阶段,由于酒精抑制大脑皮层,从而使皮层下释放,出现松弛、欣快感,能够短时间内缓解焦虑,从生理上讲,这种“舒适感”很容易被大脑记录下来,从而产生再次饮酒的渴求。这就像我们吃美食一样,一天不吃肉就会想念,吃到了心情就好,但即便是吃肉,长时间的饮食单一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更何况酒精本身就对我们的大脑、肝脏、肾脏有毒性作用。
我国是以酒文化著称的国家,饮酒往往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为了健康,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需要从始至终将酒量和饮酒频率保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范肖冬.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 施慎逊. 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9.
[3] 张长春, 杜万君, 牛光胜. 应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分析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J]. 中国医刊, 2014(4):2.
[4] StephenM.Stahl, Stahl, 司天梅,等. 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J].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作者介绍

方利伟
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新冠病毒抗疫一线心理医生,齐齐哈尔市援鄂、援绥医疗队心理援助组成员。
教学科研:发表至《精神医学杂志》《糖尿病新世界》等相关论文4篇,参与完成市级科研成果5项,其中,《双相抑郁患者残留症状的康复系统研究》获2019年黑龙江省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
研究方向: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常见精神科精。
擅长方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焦虑症、强迫症的系统治疗,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专修学习。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扫码关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