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障碍?诊断的修正给23岁女孩带来新希望

作者:阎石   主治医师

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三科


患者记录.png 

患者情况


小希今年23岁,上中学时老师总觉得她怪怪的,不愿和同学交流,不愿回答老师问题,常常一个人独处,有时还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后来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辍学回家了。


但回家后小希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开始出现明显的胡言乱语,自称国安局干部,认识北京部委高官,甚至还认识习近平秘书。家人平时与她交流,常常无法跟上她的思路,父亲的描述“她就像个毛兔子,一会关心这个,一会又在意那个,但说的事又都不靠谱”。


rabbit-542554_1920.jpg


后来家人带她到当地的精神专科医院求治,因为丰富的幻觉和妄想症状,20岁的小希被诊断了精神分裂症。


显然小希对这个诊断很介意,因为她也查过这是一个重病,一个治不好的重病。服用了大量抗精神病药物的小希终于平稳了病情,惊喜的恢复了正常生活。去年小希与一名认识不久的男子闪婚了,可结婚才1个多月,小希又以感情不和的理由和男子离婚了。


对于小希的一系列出格操作,父亲当然非常不认可,但苦于无法约束小希,也只能慢慢规劝小希先平静下来。


微信图片_20200925162952.jpg


但“平静不下来”的小希,在网上又认识了一个男网友,认识时间不长,就跑到了遥远的四川投奔了男网友,过了不长时间,就告诉父母,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父母自然无法理解小希这样轻率的决定,但又苦于没有小希的具体联系方式而无法接她回家。


后来还是那名小希的“真爱”,主动联系了小希的父母,说她在那边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胡言乱语,乱发脾气。小希的爸爸赶紧又赶去了四川,将她接了回来,这次小希被送到了我的医院,拿着刚做的核酸检测结果,来住院治疗了。


住院.jpg


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全面的病史了解,最后小希被诊断了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甚至小希听到自己被诊断了双相,而非精神分裂症,还对医生表示了感谢。


大脑 (2).png 

临床思辨


记得还是十多年前,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精神科诊断思路还在注重寻找幻觉、妄想去诊断精神分裂症,而忽略情感症状,很少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当然,那也有它的时代特性,那个年代,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程度有限,所以,误诊,漏诊,就显得在所难免。当然,在任何一个国家,双相情感障碍也都是最容易误诊和漏诊的精神障碍疾病。


曾经美国芝加哥做过一个长达1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在美国,诊断一名双相障碍患者平均需要耗时7.5年,先后经历3名精神科医生。这也说明了双相障碍的识别与诊断有多么困难。


实际上芝加哥的随访调查,甚至还要高过美国双相障碍误诊的平均水平,在精神医学相对发达的美国,10年以上病程的双相障碍患者中有24%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其中一部分被误诊为了精神分裂症。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之前重精神病性症状,轻情感症状的诊断思路影响下,只能更多,更严重。


image004.jpg


纵观小希整个病史,虽然存在明显的胡言乱语,幻觉、妄想内容,而且与周围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做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但在整个病史中,仍然可以找到明显的情感高涨及情感低落表现,追逐异性,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常常与人发生争执。当地的医生只是关注到了她的精神病性症状,而忽略了在精神病性症状掩盖下的情感症状。的确,很多时候,作为专科医生,我们可能更看重有诊断意义的幻觉或妄想,却容易忽略也许是幻觉妄想真正起因的情感症状


好比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常常会伴有指向自身的被害妄想,或者命令性幻听,如果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很可能将之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可这种有明确指向性,并很少泛化的幻觉和妄想,却是继发于长时间无法改善的消极、悲观、绝望情绪,重视了表象的精神症状,却忽略了根源的情感症状。


图片2.png

症状维度上,精神分裂症 VS. 双相障碍


从中学发病到23岁,小希的整个病程存在大量可以正常生活的时间,甚至在不发病的时候还曾独自到外地打工。这足以说明小希是呈明显发作性病程的,而相对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缓解期并不明显,很难存在这样长时间社会适应如常人的间歇期。所以,单从发作病程上看,小希的病情也很难让人将之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程特点联系在一起。


image007.jpg

双相障碍呈发作性病程变化


相比较单相抑郁而言,我们已经知道双相情感障碍更容易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而且发病的年龄更小,愈后也增加了很多不利因素。但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或者说社会功能损害程度,毕竟还要低于精神分裂症。当我将小希的诊断告诉她的父亲的时候,父亲甚至高兴的挥起了拳头。虽然同为严重精神障碍,但也许这样诊断的修正,总还是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神医学整个历史也才寥寥数百年,对于精神疾病,我们的认知程度也是在不断进步之中。常常听到有同行或一些专家老师在说,我们的精神医学界存在双相障碍扩大化的趋势,将之前很多疾病都修订为了双相情感障碍。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就想起进修时,江开达老师的一席话“有人说双相扩大化,我认为不对,双相没有扩大,而是还不够”。


也许,我更认同江老师的这句话。毕竟双相障碍本身就是所有精神障碍中误诊率最高,漏诊率最高的疾病,而且我们之前的诊断思路也确实存在问题,现在既然我们改变了认知,修订了诊断思路,当然应该纠正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希望更多小希这样的孩子受益于我们修订的诊断思路,得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治疗,用健康去拥抱人生。


参考文献

1.Goldberg JF,et al.Am J Psychiatry,2001;158:1265-1270

2.Hirschfeld RM, Lewis L, Vornik LA. Perceptions and impact of bipolar disorder:how far have we really come? Results ofthe national depressive and manic-depressive association 2000 survey of individualswith bipolar disorder [J]. J Clin Psychiatry,2003,64(2):161-174.

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2018.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