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孩子病了,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孩子

莎莎,15岁女孩,成绩中上,今年面临中考;性格有些内向,谈不上乖巧,倒也听话。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莎莎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2个月前老师反映,莎莎上课时总趴在桌子上,课间也闷闷的,显得没精神;身体状态也不好,总是说头疼、头胀;在家休息时还好,一上学就加重。请假到医院检查过几次,医生都说身体没问题。         

后来,一位心内科大夫怀疑,会不会是情绪问题,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父母感觉很迷茫,但想起最近1个月,莎莎脾气越来越差,在学校与老师同学发生过好几次冲突,在家也是几句话就发火,于是决定带莎莎到精神科就诊。        

在精神科门诊,父母才知道原来莎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情绪不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特别容易烦躁,看不进书,吃饭睡眠都不好。大夫诊断莎莎患有抑郁症,建议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对于这个结果,父母将信将疑,而莎莎则十分抵触。回到家,经过一番家庭斗争,莎莎终于开始服药治疗。另一方面,莎莎生病后,在外工作的母亲回到家中,发现她总是拿着手机玩游戏、聊天,睡觉前也抱着手机,晚上休息不好。母亲很生气,认为莎莎"沉迷手机",但又说不得,一说母女就会吵起来。母亲对此感到束手无策。      

以上是精神心理门诊极为常见的青少年抑郁个案——孩子痛苦,家长手足无措,而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也并不顺畅。

那么,孩子抑郁了,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 交谈、倾听         

家长需要耐心地与孩子谈一谈,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孩子有什么需要,自己有什么能帮忙的。很多家长说,直到孩子得病了,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孩子;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才发现孩子什么都不对自己说。沟通的关键是倾听,沟通的目的是了解情况,而不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听从自己。带有目的性的沟通就变成了说服,对于敏感的青少年有时会适得其反,家长不如试着与孩子做朋友。 2.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家长,不要讳疾忌医、不愿面对孩子患病的事实,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并且,有些孩子本来就与家长有"心结",很多话不愿意告诉家长,又非常想有人倾诉,这时,专业人员可以提供帮助。        

3. 了解青少年抑郁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理解孩子的表现是疾病症状,而不是"叛逆"、"不听话",不是故意与家长老师作对。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情绪低落,常伴随精力差、缺乏兴趣及愉快感等症状,持续超过2周以上,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青春期内,身体、激素、大脑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青少年偶尔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情绪低落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则需要及时有效的干预。     4. 注重家庭的重要性 

父母要认识到,虽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病"的往往不仅是孩子,孩子的疾病反映的很可能是整个家庭的问题。所以,当孩子生病时,父母不要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逼迫孩子改变上。临床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家长,孩子病情没有改善,就唉声叹气甚至抱怨连篇,让原本就自我评价低,容易悲观、绝望的孩子更加自责。请家长在看到孩子的"病"的同时,也将目光看向自己,看向整个家庭。家庭的问题,需要全家的调整,孩子才能真正好转。        

5. 关注孩子情绪要适当

 一种错误的做法是:孩子生病时,全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情绪上;一旦孩子病情好转,又转而完全不关注孩子的情绪,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平时就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得病以后不过分关注,病情好转前后稳定关注,更有利于抑郁症好转。        

6. 家长应照顾好自己 

照顾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照顾生病的孩子更加辛苦。孩子病了,家长常感到着急、疲倦甚至愤怒,而抑郁症通常并不会像普通感冒一样很快好转,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也会被拖垮。这时,家长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情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而不是让坏情绪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传染"。       

【链 接】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其症状多种多样,表现复杂。        

① 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② 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③ 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④ 自杀行为。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⑤ 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